"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這是錢鍾書在《圍城》中的經典名句,這也反映處於這一形態下特殊的人羣。
處在其中的人不能享受到其中的快樂、想要離開當下的狀態,局外的人卻沒有看到其中的艱辛,想要進到其中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最為對應這句話的羣體當屬退休老人了,青年們總是豔羨退休老人可以什麼都不用幹,拿着高額的退休金,並可以每天有自己的時間可以做自己的事情。
但這只是這座圍城裏光鮮亮麗的一面——人們看到的退休老人大多是是在公園裏下棋、跳舞跟唱歌的,但卻忽視那些光鮮亮麗背後,退休老人的難處與委屈。
一位退休老人的自白,道出了他們的痛苦:退休在家左右為難,我們到底要幹啥?
面對時代的變化與發展,獨生子女政策下產生了新一代的時代困境,很多年輕人選擇把孩子讓給爺爺奶奶們去帶,這也衍生出了很多問題,首當其衝就是夾在新老一代文化的差異,還有與社會變化的不適應。
一、割裂的一代
用割裂這個詞來形容這一代的退休老人其實非常的貼切,一方面進入信息時代,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
手機幾乎成為人手必備的單品,因為它兼具了支付、信息交流、個人名片等多方面社交與實用的需求。
然而,有很多的退休老人甚至連如何使用手機支付都不知道,亦或者他們不相信這一類的技術,堅持使用現金等,這是現代文化與退休老人的文化不可逾越的鴻溝。
另外一方面就是老一輩人的思想與年輕一代的思想的衝突,老一輩成長於貧窮年代,習慣了能省就省的消費觀;而年輕一輩習慣了經濟富足的生活,消費主義自然是他們所奉行的。
老一輩人喜歡自己做飯,健康又環保;而年輕一代卻喜歡用外賣來打發自己的飢餓。老人們對於水電等各類資源消耗品的用量,有着自己的把控,然而年輕人卻對此不屑一顧,肆意使用……
一切的一切就如同一隻無形的手割裂開老人與年輕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這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使得兩代人彼此間的溝通不能很好的傳達,老人自然夾在其中左右為難——他們只能試着習慣與自己的子女們妥協。
互相做出讓步,當然更多時候是老人對子女做出更多的讓步,畢竟老人們已不在壯年,而子女們還需要養家餬口。
二、教育差異
而在孩子的教育上,老人與年輕一代存在更大的差異,老人更大程度習慣於放養孩子們在田間地頭玩耍,對於禮儀等各方面的教誨幾乎沒有,很容易養成孩子不尊重人的習慣。
現代社會對於兒童教育已經逐漸趨向於精英化,小的時候就要開始發掘孩子的興趣培養思維,為未來在學科的競爭中打下基礎;大一點就要教授知識,培養特長;到步入學校就要學會情商與個人的人際關係。
每一步都至關重要,關係着孩子們能不能成功融入到現在社會,過去粗放式的教育再也不能適應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但老一輩人依然還是沉溺於過去的教育方式,對自己的兒孫一輩往往下不了狠手。
他們不喜歡孩子受苦,造成了孩子驕縱跟不遵守規則的壞毛病——老人任孩子們哭鬧,也不讓他們按時睡覺,隨着孩子的飯量讓他們吃東西,老人追着孩子們四處亂跑,孩子寫作業累了老人就讓他們休息等等……
這些都是對於孩子的放縱,老人們一邊受着自己子女的責備,一邊又只能靠着自己的固有認知去教育孩子,所以又是一左右為難的狀態,不過最後老人還是會在這種矛盾的夾縫中找到平衡點,目睹自己兒孫長大,自己慢慢老去。
三、謂之小事
生死麪前很多事情其實都是小事,老人縱使跟年輕人之間有着種種矛盾與不適應,但有的時候不得不承認,這就是生活,生活總是伴隨着磕磕絆絆與爭吵的。
其實在生命面前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畢竟這也是父母陪伴我們為數不多的時光。老人們將錢一點點地存起來,把它們留給自己的後代。
而不是讓他們揮霍在一些無用的消費品上;老人們與後代為了子女的教育問題爭吵;老人們在細枝末節的地方斤斤計較,只為了省那幾毛錢,一切的出發點其實都是為了子女後代考慮。
被時代拋棄不是他們的錯,很多時候是年輕人並沒有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為老人的行為去着想,其實他們本質上與出發點並沒有錯。
只是觀念不同,年輕人要學會主動帶老人走出去,多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們的矛盾境地,學會讓他們不再左右為難,學會自己主動妥協。
畢竟從某種程度上來説,眼前的老人其實就是當年生養自己的父母。"古來講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這不尊親就是最大的不孝,其實跟老人的矛盾都可以一一化解,只要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放下自己年輕人對於老人成見,好好跟他們交流,別再讓他們左右為難,就是對於他們最大的善意和孝道的回報。
畢竟每一個人陪自己走過的人生的時間都是有限,父母終究也會離開,所以要在有限的時間裏學會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