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億隻蝗蟲襲擊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國為何不投放雞鴨去滅蝗?
咱們國家以前是一個蝗災高發國,清代平均2到3年就會爆發一次,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和西北半乾旱草原地帶。蝗災的危害非常大,幾乎可以導致糧食絕收,因此古代蝗災都伴隨着大饑荒。建國之後我國對蝗災進行了系統性治理,到上世紀90年代,蝗災已經基本被杜絕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治理,我國對於治蝗總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經驗和理論,對於治理蝗災,最重要的便是在蝗蟲的幼年已經幼卵時期下手,只要蝗蟲不起飛,問題都不大,可以採取的措施也很多,例如人工噴灑殺蟲劑,人工滅殺蝗蟲卵,使用寄生蟲破壞蝗蟲卵,甚至是火燒都可以。而到了八九十年代,隨着我國農業的不斷髮展,雞鴨等禽類的養殖規模也越來越大,人們開始購買雞鴨來治理蝗災,這樣既環保,又能獲得額外的經濟效益。用雞鴨治蝗的情況在河北、內蒙、新疆都實施過,效果還是不錯的。最初人們是放養肉雞去吃蝗蟲,但是雞的食量有限,而且蝗蟲在成年後體內會分泌一種叫苯乙腈的氰化物,抑制雞對蝗蟲的食慾,因此後來人們把雞換成了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