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之後,飛機一直屬於普遍戰鬥工具,但在之前可不是這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雖然已經存在,但技術尚未成熟,能發揮的作用甚是有限,所以出場率並不算高。而當時真正制霸天空的,其實是飛艇,一種結構和原理簡單的空中飛行器,雖然現在沒什麼用也不常見了,但在當時,它可是一個頗具壓迫感的大型武器。
飛艇的發明要遠遠早於飛機,如果硬要追溯源頭的話,那中國古代的孔明燈其實在本質上也是一種小型的飛艇。到了18世紀的時候,法國一位造紙商在得到靈感後開始製作大型的熱氣球,後來為了博得當時法國皇室的注意,又成功的將人帶上了天,這算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回成功上天。可能有人覺得熱氣球並不是飛艇,但它兩的工作原理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是通過不斷生產熱氣流來產生浮力,而另一個則是使用了現成的氫氣。
在熱氣球被髮明後的第二年,氫氣球就誕生了,而且同樣實現了載人上天的目的。自人類誕生以來,飛天的理想就從來沒有斷過,期間無數人無數人為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這回好了,藉助氣球飛天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夢想,人類激動之餘也沒有忘記給這一項技術更新換代,其中就有添加動力這一項。傳統熱氣球上天之後其實是無法主動改變方向的,要想擁有自主權,就必須給它安裝上一個動力裝置。到了19世紀的時候,這一想法逐漸現實化,在一次次嘗試之後,現代意義上的飛艇誕生了。
飛艇誕生之後,將它用於一個單純的休閒工具實在是太奢侈了,但早期的飛艇承載能力並不是很強,將它用於運輸也不是很現實,所以將其用於戰爭其實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在熱氣球發明不久後,它就有了偵查敵軍動向的工作,因為飛得高這一點,它還可以在城市被圍困的時候向外傳遞情報。到了近代的時候,一位名叫“H. G. Wells”的作家首次將有攻擊性的飛艇寫在了科幻小説中,而這本小説火了的同時人們也覺得給飛艇裝上武器是一個不錯。齊柏林飛艇的誕生和第一次世界大戰
1896年的時候,一位來自克羅地亞的工程師在德國設計並建造了一艘新的硬式飛艇(由骨架和蒙皮包裹多個氣囊),後來這位工程師不幸逝世,而德國的齊柏林伯爵則花了1500馬克買下了這艘飛艇的所有權和設計圖,並繼續對其進行研發和改進。這就是齊柏林飛艇的來歷,它是飛艇自誕生以來最成功的一個型號,甚至後來成為了硬式飛艇的統稱。其雪茄狀的造型和十字尾翼,無不成為了後期飛艇的製作標準。
齊柏林飛艇採用的硬式結構看似複雜,其實道理很簡單,飛艇所需的浮力由氫氣囊來提供,所以氫氣囊越大所產生的浮力就越大,而飛艇的載重能力也就越強。但凡事都有一個限度,氣囊做太大了之後它的弊端自然就顯現出來了,而利用多個正常體積的氣囊則很不好控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硬式飛艇就誕生了,它將多個氣囊裝在一個更大的外殼中,進而形成一個更大氣囊。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飛艇擁有了更大的在載重能力,同時它的安全性也進一步地被提高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響之後,包括齊柏林伯爵在內的不少德國人都認為飛艇應該用於戰陣,而後就付出了實際行動。相比於當時已經誕生的飛機,飛艇擁有更大的體型,這也使得它可以裝備更多的武器,甚至是重磅的航空炸彈。1914年底,批量生產的齊柏林飛艇開始了轟炸法國和英國的任務,且不管效果如何,當這些龐然大物出現之後,確實給英國人和法國人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壓迫感,因此除了加強防禦之外,也開始了一系列的模仿。所以飛艇在它首次作戰後的第二年開始逐漸火熱起來了。在當時的歐洲大陸上,抬頭就能看見飛艇可不是什麼新鮮事。
雖説被大規模的用於了戰爭,但實際結果卻並不是很好。首先就是飛艇的精準度問題,雖然進行了大量的生產,但數量還遠遠沒有能到火力覆蓋的地步,在空中投彈別説是一戰了,就是二戰的轟炸機在高空飛行時也準不到哪裏去。同時飛艇自身的特性也限制了它的發揮,因為主要靠的是浮力,自身的動力系統並不強,也不被允許做強,所以飛艇對天氣的要求一直很高,在一戰的時候齊柏林飛艇經常會因為沒趕上好天氣而被迫改變任務,另有不少因天氣而墜毀。最主要的是,飛艇本身飛的就慢,而它的防禦力也被好到哪裏去,説白了就是不抗打。興登堡號和二戰中的飛艇
很顯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艇雖然出現的頻率很高,但它並沒有獲得成功,據統計整個一戰結束後,齊柏林飛艇造成的傷亡僅有兩三百人。所以在一戰的末尾,這個懸浮空中的龐然大物就被德國人果斷排除了戰爭武器的序列。同時隨着德國的戰敗,大量的齊柏林飛艇被拆除,而剩下的也都成了協約國的戰利品。看似飛艇的時代就這樣結束了,但事實卻並不是這樣,飛艇迎來了一次新生。
到了上世紀20年代的時候,興登堡伯爵已經去世,一個名叫“雨果·埃克納”的人接手了齊柏林飛艇的運營,而後直接將其改為了民用載具,成了橫跨大西洋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為了提升安全度,氦氣被添加進了氣囊中,和氫氣相比,氦氣不會燃燒,但價錢比較高。而在建造興登堡號飛艇的時候,因為考慮成本問題,還是採用了氫氣來填充,結果可想而知,一場巨大的民用飛艇事故發生了,民航飛艇的復興也因這場事故而終結了。
到了第二次世界期間,本應徹底退休的飛艇又一次迴光返照了,雖然用飛艇進行戰略性轟炸根本就不現實,但在某一方面飛艇卻很擅長,這一方面就是在為艦船護航和打擊潛艇上。一戰結束之後,西方國家大多都放棄了用飛艇當做武器,但美國還是保佑了一定量的作戰飛艇,在二戰中,它們憑藉自身移動速度慢,耗能低的優點,經常為己方船隻護航,並打擊敵人的潛艇,這一點飛機是替代不了的。整場戰爭中,凡是有飛艇護航的艦船,沒有一艘亡於潛艇的襲擊。結語
隨着飛機研發技術不斷的成熟,弊大於利的飛艇終究還是被淘汰了,二戰時期的反潛表現也算是飛艇最後的發揮。到了現在,飛艇的作用多是在天上打廣告,而且體型也很少有大的,算是正式退休了。
參考文獻《The Hindenburg and other Zeppelins》、《 新一代飛艇誕生》、《德國的飛艇,1900年-19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