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雙月刊網站3月12日發表加拿大亞太基金會研究員、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教授範·傑克遜的文章,題為《美國在印度洋-太平洋的愚蠢之舉》。作者認為,“印太地區”已經從陌生的詞語演變為外交政策的陳詞濫調並充斥着不切實際的期望和未加審查的假設。追求所謂的“自由開放的印太”的目標將導致美國誤入歧途。全文摘編如下:
就在10年前,“印度洋-太平洋”這個詞還會讓大多數外交政策專家撓頭。如今,它不僅是華盛頓的常用語言,還是正在重置美國外交政策的一種廣為接受的對亞洲的再概念化。在執政初期,拜登任命庫爾特·坎貝爾擔任他的“印太協調員”,這是新設立的一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職位。不久後,印太司令部的負責人菲爾·戴維森上將宣佈,五角大樓將不再把重點放在東北亞和關島,而是要轉向“調整我們的印太力量佈局……將中國的迅速現代化考慮在內”。
印太地區從陌生的詞語演變為外交政策的陳詞濫調,這不是嚴謹的政策辯論或深思熟慮的結果。相反,華盛頓的國家安全機構不假思索地內化了一個特朗普時代的措辭,充斥着不切實際的期望和未加審查的假設。“自由開放的印太”的目標或許聽起來很崇高,但追求這一目標將導致美國誤入歧途。
“印度洋-太平洋”的概念擴大了亞洲的含義,將印度洋地區包括在內,這是一個對美國來説有爭議的利益區域,許多人現在認為這對於應對中國至關重要。以這種方式擴大地區孔徑會鼓勵美國採取過度擴張的做法,讓美國承擔難以捍衞的義務,並分散決策者對亞洲其他地區的注意力。在那些地方,幾十年來之不易的和平更直接地取決於美國的言行。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不是更大的印太地區的子集——它們是美國在亞洲實力和影響力的核心地理區域。使它們讓位於最新的地緣政治熱詞正在釀成一個巨大錯誤。
五角大樓看重競爭的純估司早在2002年就開始推動擴大美國在印度洋影響力的想法,作為美國亞洲政策的更廣泛重新定位的一部分。在貝拉克·奧巴馬擔任總統期間,印太概念開始擴散,防務戰略家尤其開始把印度洋地區視為一個應對崛起中的中國成本相對較低的地方。但是,關於印太的更廣泛的概念開始紮根於美國決策者的腦海中卻是在2010年羅伯特·卡普蘭撰寫的地緣政治著作《季風》出版後,該書把印度洋將成為21世紀大國戰略中心這一概念普及化了。
卡普蘭確定了讓太平洋和印度洋相互交錯的真正模式:能源走廊、裝滿古馳手提包和iPhone手機的集裝箱、移民、恐怖主義,以及早在當今中美耗時耗力對抗之前就存在的被壓制的中印在小國影響力上的競爭。換句話説,印太地區是個問題,值得關注。
但這一想法很快從新奇變成了陳詞濫調,最終扼殺而不是改進了有關亞洲政策的爭論。在華盛頓,印太地區作為亞洲的替代品,最後只在應對中國的平衡遊戲中起作用。在特朗普時代,該地區和印度洋地區成了一種習慣提法,內部人士用它們來確定他們之中有誰是為了一場更大的零和競爭服務的。
印太地區有時是一個有效的分析結構。有些事情的確能跨越印度洋和太平洋,印度洋對日本和澳大利亞等美國盟友來説具有重要的地理意義。但盟國的地理位置不是美國的地理位置。華盛頓絕不能讓傲慢、恐懼或集體思維扭曲它對威脅、利益和能力的認識。就印太地區而言,一個將印度洋置於與東亞同等地位的想象中的美國利益範圍可能會導致災難。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