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楠
這裏是戊戌變法紀念地,曾是維新派聯絡活動的重要場所;這裏也曾是56户居民混居的大雜院,違建林立,破敗不堪。昨天,雲南新館內最後一處違建啓動拆除。預計明年10月,雲南新館將完成修繕,恢復清代的古樸風貌。
走進西城區陶然亭街道珠朝街北4號院內,記者看到,扛着沙袋、握着鐵鍬、推着手推車的工人們正在搭滿腳手架的平房內忙碌着。從院門口懸掛的牌匾上,記者得知,這個看似大雜院的院落,在清朝時是雲南新館。這裏曾是維新派聯絡活動的重要場所,一些維新派人士在康有為、梁啓超的直接幫助下,曾在此成立滇學會。“2013年1月,雲南新館被確立為西城區二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築面積2038.67平方米。”陶然亭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隊員陳達介紹。
如今,這裏早無昔日輝煌。“因為歷史原因,雲南新館多年來一直為居民自住,內部違法建設林立,原有文物建築早已不能辨別。2017年雲南新館啓動文物保護修繕工程,經過前期摸排調查發現,雲南新館南院共有56户居民居住。”陶然亭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副隊長馮河銀説。此前網友拍攝的一組照片記錄了雲南新館淪為大雜院的情景。清代古建被分割成一間間平房,緊貼着老房子的牆根又有許多私搭亂建。院內的兩棵古槐樹,“憋屈”地在叢生的違建中勉強生存。
經過走訪,55户居民最終同意騰退。2018年,雲南新館院內違建啓動拆除,共拆除300餘平方米。經過持續兩年的入户動員,雲南新館南院最後一户居民終於同意騰退。昨天,雲南新館南院最後一處違法建設啓動拆除。
今年6月1日,雲南新館正式啓動修繕。雲南新館修繕項目經理張騫介紹:“雲南新館原有21棟房屋,其中只有8號房和10號房是保留下來的清代老建築,其他房屋的地面部分已沒有了。我們在施工過程中,會在原地基的基礎上,按照清代民居的風格進行復建。”
“大部分木構件糟朽嚴重,無法繼續使用,能繼續用的木構件只佔10%左右。”張騫解釋,為最大限度使用老材料,古建工人採取了一種名為“墩接”的特殊工藝,只要木構件糟朽部分不超過三分之一,就可以通過“墩接”繼續發揮餘熱。在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工人們將木構件的糟朽部分去除,拼插上一段雕刻後的新木料,再用金屬箍將新舊兩段木料緊緊箍在一起,“墩接”就完成了。
除了木構件外,8號房的一段古老南牆也將保留下來。“我們發現,此前居民在居住時,曾維修過一些老牆面,只不過當時並沒按照古建的標準進行修繕,而是將老磚直接拆掉,換成現代的普通紅磚。”張騫説,“在修繕過程中,我們對於老建築部分,能保留的會盡量保留,能用原來材料的儘量繼續沿用。即使不得不採用新磚新瓦,也不會隨意選材。我們使用的新磚瓦都是手工脱坯製成,從山西特別運來的。”
記者瞭解到,預計到明年10月,雲南新館將完成修繕,恢復清代的古樸風貌,成為繼續延續宣南文化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