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家裏,看到孩子寫字姿勢不對。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我跑過去跟孩子説:“孩子,你要注意,你拿筆的姿勢不對,你先調整一下坐姿。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寫得又好又快。”孩子聽到我説的和做的,馬上回復我:“我這樣寫了很久了。十幾年了,也改不了。”
看到孩子的反應,我很難過。我覺得這樣對孩子不好,孩子卻一點都不領情。現在看來,也許我的方式是錯的,但這件事讓我覺得是一種思維慣性。慣性或多或少存在於每個人身上。有些人意識不到自己的惰性,卻不承認。惰性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吃懶做,而是表現在心理和精神上的惰性。比如學習厭倦,害怕吃苦,不勤奮,不上進,都是惰性的表現。
一般來説,慣性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行為上的慣性,一類是思維上的慣性。惰性浪費生命。生命是最寶貴的東西。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都要好好利用自己的時間,不要浪費自己的生命,也不要因為浪費了自己的生命而感到後悔。
懶人和多才多藝的人總是習慣於推脱,知道有些事應該馬上做,有些是一定要拖到不能再拖的時候。做事的時候總是偷工減料,敷衍了事,從不主動。總有人在背後監督檢查。明明地上有紙屑,但是因為慣性,他們會想到明天再打掃,所以房子是越來越髒。
第二個表現是思維慣性,容易被情緒控制。比如,對於曾經失去的機會,大多數人面對的都是太多的遺憾。你為什麼不重新開始呢?對孩子來説,糾正思維慣性的最好辦法就是儘早教育孩子,讓孩子明白思維慣性的恐怖,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克服惰性。當我們發現自己有能力做某事時,我們應該立即行動。這是克服惰性的好辦法。不要被情緒左右,不要活在自責中,不要糾結過去的不好。總是問自己有什麼事情可以馬上做,明天需要做什麼,明天有什麼事必須完成。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利用生命時間,而不是浪費我的生命。其實每個人都有天生的惰性。如果無意識地跟着慣性走,只會得到不好的人生結果。好在人類同時也有理性思維,會幫助我們從一大堆事情中整理出有序的思路和計劃,然後堅持下去。幫助孩子克服惰性,就是讓孩子知道這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