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 馬海燕)究竟是選擇AP(即美國大學預修課程)好還是IB(即國際文憑組織開設的從幼兒園到大學預科課程)好?究竟是考美國的大學好還是英國的大學好?這是不少國際學校的學生家長都面臨的問題。在27日舉行的首屆國際化學校高峯論壇上,500多位從業者匯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國際化教育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面向中小學12年(K12)學習的國際教育逐漸盛行。許多經濟條件寬裕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學習國外中小學課程,準備參加國外的大學入學考試,以躲避國內殘酷的高考競爭。但國際學校是否就等於備戰“洋高考”、國際化教育的核心是不是就是全英文教學,值得深思。
“近些年來國際化教育在K12這個學段發生的變化特別引人注目。”教育部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梅德明説,我們的國際化教育,或者我們的教育國際化,根本目的不是培養外國人,尤其不是培養西方化的外國人,我們一定是站在我們的本土,解決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一定是要為國家最高利益服務,這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500多位從業者匯聚首屆國際化學校高峯論壇。 主辦方供圖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也認為,現在國內輿論有一個誤區,彷彿中國的教育都是應試教育;歐美就是素質教育,他們快樂着、幸福着、沒有負擔,然後就成才了。但其實一些英美優秀的中學學生辛苦不輸中國學生,美國的名校也照樣看重學業成績。
在中國“爬藤大軍”(指考入美國常春藤大學聯盟)越來越龐大的情況下,國際學校迎來了巨大發展機遇,也面臨着更多挑戰。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王本中認為,國際化人才培養,要通過國際課程本土化的創新來實現,其中面臨的挑戰就包括如何引進國際元素、如何在考試招生制度上與國內做好銜接等。
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葉翠微認為,教育國際化是機遇與挑戰並存。就教師而言,是挑戰大於機遇;就孩子們而言,是機遇大於挑戰。
參加“洋高考”被許多家長看作走捷徑的機遇,推進全英文教學也成了現在通行做法。實際上,最初作為教改試驗田的國際學校設立初衷並非如此。陳志文説,這幾十年來,中國的教育國際化在某種程度上是全面西化,以模仿英美為主。其實在辦好國際化學校的過程中,我們要吸收、借鑑西方一些先進教育理念,但不是完全照搬,否則我們一定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周承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應該在對外交流合作,學習借鑑國際先進教學教育理念、經驗和技術的基礎上,探究如何根據自身特點開展國際化理念的學科融合,進而把學生培養成為既有中國靈魂、又有現代眼光的合格公民。
梅德明認為,21世紀很多國家提出來一個很重要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關鍵能力,中國的方案是關鍵能力+必備品格。“我們現在一方面要做好準備,參與國際競爭;另一方面也要做自己的指標體系,未來提出教育國際化的中國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