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島核災區驚現巨型生蠔 輻射變異了?

  日本福島核災區驚現巨型生蠔,輻射變異了?昨天,一則新聞被國內數十家網絡媒體紛紛轉載,甚至一度登上了微博熱搜。這些媒體大都選用了類似的驚悚標題:《日本福島核災區驚現巨型變異生蠔!網友質疑是否與核污染有關》,直接把公眾的視線引領到了“核污染”這個問題上,並揣測“巨蠔”可能與核輻射有關。

日本福島核災區驚現巨型生蠔 輻射變異了?

  本着對事件追根溯源的態度,選取媒體最普遍採用的一張配圖,簡單搜索下就能找到該圖片的最初來源:

  這張圖片最早來自於1月4日的一則Twitter,po主是日本宮城縣南三陸町當地漁業者,日文大意是:“這隻生蠔個頭好大,今天海水的温度夠低,所以這隻蠔會特別美味!”,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口水都流出來了”、“好想吃啊”等等。顯然,這是來自普通人的一條“深夜報社”,正如我們熟悉的那樣。其中並沒有提及關於核輻射的相關內容,四天後這張配圖被用在了國內新聞中。

  普通生蠔真能長這麼大?當然!

  牡蠣又叫生蠔,是對雙殼綱牡蠣科生物的統稱,其中的一些成員可供食用,它們通常都來自牡蠣屬(Ostrea)和巨牡蠣屬(Crassostrea)。牡蠣的種類很多,其中具有商業價值的牡蠣大約有20種。新聞圖片中的這隻牡蠣比成人的手掌還大,從形態和產地推測屬於亞洲長牡蠣。

  亞洲長牡蠣

  亞洲長牡蠣(Crassostrea gigas),又叫太平洋牡蠣,學名的拉丁文原意是“厚重而巨大的牡蠣”,所以它是牡蠣中體型較大的一種也是我們日常接觸較多的一種食用牡蠣。原產於亞洲太平洋沿岸,而後被新西蘭、澳洲、北美和歐洲引進繁育,如今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分佈。日本的主要產地為廣島縣、宮城縣、岡山縣和巖手縣。

  長牡蠣通常棲息於河口附近的潮間帶,固着於淺海物體或海邊礁石上,鈣質外殼的形狀會根據附着的環境發生變化,整體為帶凹陷的長圓形,兩殼的大小和形狀略有差別,殼表面層紋狀褶皺極其粗糙和鋭利,外殼為灰白色、土黃色或紫色,殼長可達40cm左右。

  長牡蠣為雌性異體,繁殖期通常在每年的夏季,當水温高於20°C時,雌性牡蠣便會釋放出卵子,與水中雄性牡蠣排除的精子結合成受精卵。隨後長牡蠣的受精卵便發育成會游泳的緣膜幼體,兩週以後緣膜幼體會附着於其他物體上生長,長牡蠣生長比較迅速,18-30個月以後就能達到上市規格(十幾公分)。長牡蠣的壽命可達30年,生長時間越久則體型越大。上圖中的這隻發現于丹麥的長牡蠣殼長14英寸約合35.6釐米,推測已經生長了15-20年。

  所以新聞圖片中這種大小的生蠔並不少見,也完全符合這個物種的生理指標,體型較大完全是因為生長時間較久。

  一個AI

  看到長得大的生蠔,你們的第一反應難道不是思考究竟是該生吃還是碳烤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61 字。

轉載請註明: 日本福島核災區驚現巨型生蠔 輻射變異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