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1億例、死亡超過220萬例,人類仍在殫精竭慮地應對新冠肺炎。
當此之際,美國彭博社近日刊登了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與彭博有限合夥公司創始人、紐約前市長布隆伯格聯合撰寫的文章。
他們在文章中指出,我們必須從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吸取教訓,做好多方面的準備,以更好地應對下一次疫情的到來。
視覺中國供圖
應為下一次疫情的到來做好準備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場新的災禍——1918年大流感讓滿目瘡痍的世界雪上加霜:流感本身造成的死亡人數比戰爭還多。
人類一直在反思戰爭帶來的創傷,與之相比,大流行病帶來的教訓卻被我們忽略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100年後,世界再度面臨類似的考驗。
新冠肺炎疫情最終會消退,而當其消退時,我們會吸取教訓嗎?或者當我們的生活迴歸正常後,我們還會一如既往嗎?
新病毒可能還會出現,它可能比新冠病毒更具傳染性、更致命。但人類識別危險新病毒的努力仍然有限,我們必須利用新冠病毒帶來的精神創傷和緊迫感,開始為下一場疫情到來做準備——因為這不是一個是否到來的問題,而是何時到來的問題。
研發、監控、數據、平台一個都不能少
文章指出,要想為下一次疫情做好準備,需要在以下幾方面努力。
首先,開展更多研究。科學家們必須開展全球性研究,採取“同一個健康”策略,研究在動物體內傳播、可能會外溢並感染人類的病毒,包括繪製病原體熱點地區地圖。2014年至2016年,西非暴發埃博拉疫情後,世界衞生組織公佈了流行病研發藍圖,將冠狀病毒列為需要開展更多研發的病原體之一。目前,仍亟須進行更多全球性研究,以更好地鑑定出病原體的致命特徵,並迅速研發診斷測試、療法和疫苗。
此外,要加強全球監控。如果想要迅速發現新的和現有的威脅,就需要在人類和動物身上進行更多的全球監測。世界衞生組織正與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動物衞生組織合作,改善全球監測能力,但鑑於投資不足,整個系統仍然不夠強大。
另外,還需要增加基因測序數據。所有國家都需要加強對傳染性病原體的監控,包括對其開展基因測序。這些行動獲得的數據將使我們能進行強有力的分析,從而準確和有針對性地防止疾病傳播,並使人們發現導致新病毒變種的變異。在目前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中,美國實驗室只對約千分之三的患者進行了測序,世界衞生組織正致力於提高全球的基因測序能力。
關鍵措施還包括增加疫苗平台。儘管製藥商去年能迅速生產出新冠疫苗,但如果信使核糖核酸(mRNA)等疫苗平台原型此前已進行了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試驗,確認了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劑量,那麼製藥商生產疫苗的速度可能會更快。未來可能出現的每種潛在的大流行病毒都需要更多通用的疫苗平台,整個價值鏈也需要更大的製造能力。
協調、合作、溝通、醫療能力統統要提高
除上述舉措外,還應該加強協調能力。在應對疫情大流行及其威脅方面,地方、國家和國際合作迫在眉睫。要使產品達到監管和政策決定的最高國際標準,可操作、協調和無縫設計的臨牀試驗至關重要。而且,全世界都應該準備好供應鏈,制訂分發用品、分派檢測人員、收集相關衞生數據以及分發疫苗的協議。
此外,還應該加大社區參與和溝通。與新冠疫情相伴而來的還有“信息疫情”——有關病毒的方方面面的虛假信息。這就要求我們大力應對這些虛假信息,並且採取措施阻止它的傳播。虛假信息比病毒傳播得更快,也可能同樣致命。
而且,基層醫療能力也亟待夯實。初級衞生保健系統是迅速應對各種緊急情況的基礎。這些緊急情況包括從傳染病暴發到癌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非傳染性疾病流行,而這些非傳染性疾病一直是造成新冠肺炎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如果更多國家採取更積極措施減少非傳染性疾病,疫情期間的死亡病例可能會少得多。我們不能讓這種情況再次發生。
美國近日增設新冠疫苗接種點。2月5日,一個大型新冠疫苗注射站在位於美國加州洛杉磯加州州立理工大學停車場對公眾開放。圖為大批媒體聚集在該接種站採訪當地居民。新華社發
目前,各國已經採取了一系列經過驗證的政策來應對非傳染性疾病,包括設置無煙公共場所、在香煙上粘貼警示標誌、改進食品標籤,以及提高公眾對反式脂肪酸和含糖飲料的認識的運動、鼓勵公共交通出行等。
通過進行上述重要的投資和努力,我們能更好地為下一場大流行做準備,從而有望拯救數百萬人的生命。而這些工作絕不能等到新冠肺炎的威脅過去後再開始,必須從現在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