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周樸園和魯侍萍有過兩個孩子,為何30年後卻認不出她?

《雷雨》:周樸園和魯侍萍有過兩個孩子,為何30年後卻認不出她?

《雷雨》是曹禺在1933年創作的一部話劇,也正是這部作品奠定了曹禺一生的文學地位。我相信每一個讀《雷雨》的人都會被其中的情節深深吸引,因為《雷雨》中所展現出來的畸形婚戀、混亂家庭關係都能滿足每個人在潛意識中對人性隱私的窺探。

話劇《雷雨》主要圍繞周家和魯家兩代人之間的愛恨恩怨展開描寫。三十年前,周家下人之女魯侍萍和周家公子周樸園偷偷相戀,愛到深處的兩個人生下了兩個孩子。然而,階級的差距註定兩個人的愛情不會開花結果。後來,周家為了讓大少爺迎娶門當户對的小姐,將剛剛產子不久的魯侍萍趕出家門,侍萍絕望之際,攜子投水自盡。這是兩家人愛恨情仇的起點。

《雷雨》的開篇講述的是三十年之後的事情。魯侍萍在三十年前自殺未果後,選擇嫁人,試圖遺忘過去,重新開始,但是命運再次作弄了她。兜兜轉轉,她的丈夫魯貴跑到了周家做工,還帶上了自己年輕的女兒四鳳。在朝夕相處的過程中,周家的大公子(侍萍的長子)與四鳳相愛。

《雷雨》:周樸園和魯侍萍有過兩個孩子,為何30年後卻認不出她?

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侍萍再度踏進周家,當她得知一家人兜兜轉轉又與周家扯上瓜葛,並且女兒四鳳即將重蹈覆轍時,她惶恐不安,當即決定帶着女兒離開。造化弄人的是,此情此景之下,魯侍萍與周樸園重逢了。

但是在描寫這個橋段的時候,曹禺沒有營造一個兩人當即相認的感人或説衝突畫面。劇中侍萍一眼就認出了周樸園,但是周樸園卻沒有馬上認出她,只是無意間被侍萍熟悉的口音吊起了好奇心。當週樸園最終確認眼前之人是侍萍時,侍萍發出了無情的嘲笑: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會老得連你都不認識了。

其實到此為止,曹禺已經制造了一個很巧妙的矛盾,周樸園為什麼不能一眼認出侍萍?如果周樸園只是一個始亂終棄,冷酷無情的形象,那麼他不記得一個三十年前相好過的情人是再正常不過的,但是如果仔細研究劇本,周樸園偏偏又不是這樣一個男人。

在曹禺的筆下,周樸園在全劇中就是一個冷酷無情的資本家形象,他在外剝削工人,為人奸詐狡猾,自私冷血,在家專制壓迫,眾叛親離。我們似乎很難想象,這樣一個將人性之惡展現到極致的主人公也會有純粹的一面,而整部劇中,周樸園所有的純粹與良善幾乎全部體現在了他對侍萍的那段感情中。

在三十年前,當週樸園是一個剛從德國留學歸來的有為青年時,他愛上了周家下人的女兒魯侍萍,兩人墜入愛河,為了見證這份真誠熱烈的愛情,周樸園在兩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為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取名“周萍”。遺憾的是,這種跨越階級鴻溝的感情固然純粹,卻也易碎。很快,周家為了讓少爺迎娶門當户對的小姐,狠心將產子不久的侍萍趕出了家門,周樸園到頭來甚至見不到侍萍的最後一面。

這一天就此成為魯侍萍幸福生活的終結,人生慘劇的開端。但是對於周樸園又何嘗不是?周家為他迎娶了理想的妻子繁漪,但是周樸園對這樣一個女子卻始終沒有感情,在婚姻崇尚“父母之命”的年代,他又沒辦法違背這樁婚姻。這段錯誤的結合直接導致了繁漪承受十幾年的無愛婚姻,這很殘忍,卻也反映出周樸園內心對夭折的初戀始終耿耿於懷。

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懷念整整持續了三十年,真實而動人。侍萍被趕走之後,周樸園一直保留着侍萍在時周家的傢俱陳設,留着侍萍的相片,記着侍萍的生日,甚至一直保留着侍萍生病時關窗户的習慣,幾十年如一日,這樣的習慣唯有愛到深處才能保留。

如此種種都足以説明周樸園的長情。但是這又很諷刺,周樸園既然半生都在懷念侍萍,活在過去的愛恨之中,為什麼第一眼卻認不出她了呢?這裏就要談一談曹禺在這種設計背後的用心。

《雷雨》:周樸園和魯侍萍有過兩個孩子,為何30年後卻認不出她?

首先,從現實的角度而言,人都會自然地老去,況且,侍萍一直處於一個弱勢社會地位,加上三十年來生活艱辛,怎能不老去?同時,侍萍在自殺未果後嫁的是魯貴這樣一個性情卑劣、自私市儈的小人,婚姻生活又怎能如意?命運的殘酷勢必加速她的衰老。

其次,從心理的角度,周樸園在潛意識裏認定侍萍在三十年前已經投水自盡了。同時,在他的記憶中,侍萍永遠是那個和他談戀愛時風華正茂、青春美麗的侍萍。周樸園在半生風霜中已經老去,但是他記憶中的侍萍卻永遠年輕,因此他反而認不出老年的侍萍了。而這種遲暮的懷戀某種程度上加深了一對痴心戀人在年輕時愛而不得的悲劇色彩。

最後,從藝術效果上來説,正因為周樸園認不出侍萍,侍萍對他的態度才從一開始的躲避、畏懼逐漸發展成後來的主動控訴,慢慢道出自己的悲劇,使情節發展更加合情合理,也將二人陰差陽錯的悲劇推向了極致。

泰戈爾説: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在《雷雨》中,這種悲劇被升級演繹成了“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再是曾經我愛過的那個你”。

《雷雨》:周樸園和魯侍萍有過兩個孩子,為何30年後卻認不出她?

通過前文提到的細節,沒有人能否定曾經的周樸園對魯侍萍是真誠而長情的。可是即便如此,曹禺很快給我們拋出了第二個矛盾。當週樸園終於認出了侍萍,認出了這個闊別30年之久,“死而復生”的戀人,他的第一反應並不是欣喜和歡愉,也不是愧疚,而是晴天霹靂般的質問——“是誰指使你來的?”

其實道理很簡單,30年過去了,他和侍萍都不再是曾經可以為愛一腔孤勇的青年男女了,他和侍萍都有了自己的家庭,而他周樸園已經成了有一定聲譽地位的社會精英,從一個封建制度的“受壓迫者”變成了“壓迫者”本身。這樣的身份就像一道枷鎖,將他和“下等人”魯侍萍劃分得涇渭分明。

周樸園的質問看似殘酷,卻也揭示了兩人愛情的悲劇核心。曾經,階級身份的差距讓這對相愛的男女最終離散;多年重逢後,依然是這樣的階級身份差距讓他們無法和解。因此,當侍萍“死去”的時候,周樸園可以一個人在心中默默悼念這段感情,但是當侍萍“死而復生”,周樸園卻不能讓舊情“復燃”。

在背地裏懷念,明面上恐懼,周樸園的舉動在眾多讀者心中是虛偽的,但這正是周樸園這個人物的矛盾之處。人到中年的他懷念舊情,但是作為一個資本家,他更加熱愛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社會地位與聲譽。

不過與此同時,周樸園感到愧疚,也想彌補自己犯下的罪過。因此,在《雷雨》的第二幕中,周樸園給了侍萍一張5000元的支票,但是侍萍當場撕掉了這張支票。但是周樸園很執着,第四幕中,當他得知魯家要離開周公館去濟南後,周樸園立即叫賬房匯兩萬塊錢到濟南給魯侍萍。

《雷雨》:周樸園和魯侍萍有過兩個孩子,為何30年後卻認不出她?

通過曹禺的多處側面描寫,我們可以發現周樸園其實是一個萬惡的資本家,不惜一切代價剝削工人。周樸園給侍萍這筆不小的錢的確表現出了他內心深切想要贖罪的願望,不過他給侍萍支票的舉動看上去可笑而輕浮。但是仔細想來,過去的罪惡已經覆水難收,錢已經成了周樸園所能給出的唯一彌補了。

曹禺在回顧《雷雨》創作時曾説:“周樸園是個資本家,也是一個‘人’。”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後面讀到周樸園妻離子散、眾叛親離,吞下家庭亂倫的惡果時,我並不覺得這是所謂的“報應”。

佛家常喜歡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及“因果輪迴”,但我認為這完全是生命無可避免的“殘酷性”,正如故事的末尾,四鳳和周萍二人無關上一代的恩怨,卻要用死亡為這一切付出殘忍的代價一樣。曹禺將《雷雨》中展現出來的悲劇視為天地間的 “殘忍”。

哲學家叔本華將這世界上的悲劇分為三種:一種是由極惡之人導致的悲劇;一種是由於盲目的運命決定的悲劇,例如天災事故等;最後一種是由於人物所處的位置、關係等無法變動的客觀環境決定的。這種悲劇無法預見、無法改變,因此最為殘忍,而《雷雨》為我們呈現的正是叔本華的第三種悲劇。

在話劇《雷雨》中,宇宙如一口枯井,人類在其中呼號求救,但也無法擺脱正視生命悲劇的必然性。不過我覺得悲劇作品所傳達的東西遠遠不僅是一些諸如命運“殘忍”與“冷酷”的事實,更有芸芸眾生不顧一切,衝破桎梏的熱情與力量,而這才是悲劇的永恆魅力。

END.

在閲讀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更多名人軼事,文學解讀,歡迎關注我的賬號,記得點贊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87 字。

轉載請註明: 《雷雨》:周樸園和魯侍萍有過兩個孩子,為何30年後卻認不出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