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個暖心的視頻,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們在上課,有個小女孩坐在那兒打瞌睡,她的頭一點一點的,慢慢地歪靠到旁邊小男孩的肩膀上,差點就往前栽下去了。
見此情形,這個小男孩一動也不動,任女孩靠着肩膀,並且伸出手小心翼翼地護着女孩,防止她摔倒。
看着小男孩的舉動,網友們直呼:真是個小暖男!男孩的父母把他教育得真好。
教育家馮那斯基説:
孩子成為什麼樣,全靠父母塑造。
作為父母,責任重大,對怎麼才能把孩子教育感到很焦慮。其實,如果你教育的孩子,有下面三個表現,就説明你把孩子教育的好。
一、孩子願意跟父母講心裏話。
作為父母,最希望自己的孩子願意跟自己講講心裏的想法,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遇到事情,對父母不用藏着掖着,而是讓父母知道。
這個希望,恐怕是父母最想達到的,也是較難達到的。很多孩子隨着長大,越來越不願意跟父母説心裏話,不願意溝通,甚至把父母摒棄在自己的世界之外。
在一期訪談節目中,看到一對隔閡嚴重的母子。
在採訪中得知,兒子是名時尚公關,不願意回家,也很少跟父母談自己的事情。
有一次,為了拿下合同,陪客户喝酒,喝的進了醫院。
節目中,母親知道這個消息後,很難過地問兒子,“你為什麼不告訴我?”
兒子即使進了醫院,也不願意告訴父母,讓父母知道,為什麼?
兒子的房間的門鎖從小被拆掉,日記、手機被母親偷看,包括成年後兒子住的地方,母親也有房間的指紋鎖,甚至在兒子開始工作後,母親還偷偷跟蹤過兒子。
從母親的種種舉動,都透露着母親對兒子的控制。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裏有句話:
很多我們對孩子的控制,都是源於恐懼和不信任。
母親對兒子的不信任,而對於兒子處處控制,一直破壞着孩子的安全感和對父母的信任。
一個不信任父母的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不敢跟父母説心事,不敢在父母面前展露自己真實的情緒,這才導致了孩子慢慢關上了心門,阻塞了和父母溝通的渠道,也就是父母口中的“為什麼孩子什麼事情也不跟我説?”。
有信任,才會有溝通。孩子願意跟父母説自己的想法,這説明父母是最孩子信任的人,他知道,不論自己是好還是壞,真實情緒是什麼,都能得到父母的接納。
一個被父母信任和接納的孩子,才能勇敢地打開自己,充滿勇氣地去面對未知的人生。
所以,作為父母,
接納孩子,給予孩子信任,
孩子才會對父母敞開心扉,暢所欲言。
二、孩子知道心疼父母。
作為父母,最欣慰的恐怕就是自己的孩子懂得感恩,知道心疼自己。
張士亮是一個環衞工,一天要上16個小時的班,夏天天然,汗水流到眼睛裏,導致眼睛發了炎,但他還是堅持上班。
張士亮的一對雙胞胎孩子看在眼裏,心疼父親,決定幫助父親掃地、打掃衞生,減輕父親的負擔。於是,這兩個15歲的孩子每天頂着烈日,幫助父親清掃小區道路,在高温下工作近一個月了。
每次別人問起這對兒女,張士亮都感到自豪和驕傲。
的確,有這樣知道心疼父母,體諒父母的不易,願意為父母分擔的兒女,是件非常值得自豪和驕傲的事。
知道心疼父母的孩子,懂得父母的辛苦,感恩父母的付出,從而會更加知道珍惜,激發了奮鬥的目標。
也許父母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但父母給了孩子一顆感恩之心,就會使孩子受益無窮。
正如耶魯大學校長沙洛維曾在演講中所説的:
充滿感恩的人,能更好地應對生活的壓力,具有更強的抵抗力。”
父母要想孩子心疼自己,知道感恩,就不能溺愛孩子,孩子有能力做的事,要求孩子去做,讓知道自己對家庭也有份責任。
在生活中,父母不要太強勢,適當地“示弱”,告訴孩子父母不是‘’萬能”的,讓孩子心疼自己。
三、孩子對待事情有個好心態。
英國作家狄更斯説:
一個健全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樂觀的心態是好生活的關鍵。
孩子對待事情,有個好心態,對孩子的成長和將來的發展十分重要。
孩子的好心態,會讓孩子克服遇到的困難和失敗,從而走得更好、更遠。
你見過考試考了全班倒數第二,還高高興興的孩子嗎?
就有個這樣的女孩,考試考了倒數第二,興高采烈地來告訴父母。孩子為什麼那麼高興?因為女孩以前考試是倒數第一,這回考了倒數第二,比以前進步了一名,所以自己應該高興。
女孩擁有的積極樂觀的心態,讓她看到成績不好的積極的一面,她的成績提高是早晚的事。
華盛頓曾説過:“一切和諧與平衡、健康與健美、幸福與成功,都是由樂觀向上的心理產生和造成的。”
因此,每個父母都要讓孩子擁有樂觀的個性,因而獲得美滿、幸福的生活和成功的未來。
積極心理學奠基人馬丁·塞利格曼説過:
童年時我們會從父母身上學到樂觀或悲觀。
因此,父母想讓孩子有個好心態,父母要首先有個好心態,多看到事物積極的、好的一面。
母親保持情緒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