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文章:拜登來了,中美關係會好點嗎?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1月9日發表題為《拜登來了,中美關係會好點嗎?》的文章。文章認為,對於中美關係的未來,人們既不能太樂觀,也沒有必要太悲觀。全文摘編如下:

一波三折的美國大選終於塵埃落定,77歲的拜登明年初將入主白宮。拜登來了,陷入低谷兩年多的中美關係能否好轉,成為中國以及國際社會關注的話題。

過去4年,商人出身的美國總統特朗普高舉“美國優先”的大旗,把傳統的國際關係尤其是中美關係衝了個七零八落。2018年以來,中美關係急轉直下,特別是今年新冠疫情暴發後,兩國對抗全面蔓延到政治、經貿、科技和文化領域,甚至還有爆發軍事衝突的危險。

不少人認為,在中國崛起逐步改變國際格局的大背景下,無論誰擔任美國總統,美國為鞏固世界老大地位,必然會選擇打壓中國。因此,即使拜登上台,中美關係也不可能回到過去。

這些觀點不無道理。不過,這種誰上台中美關係都好不了甚至還會更糟的觀點,等於在暗示中美註定勢不兩立,甚至必有一戰。這似乎也有些誇張,未必是中美關係的必然結局。具體説,這種觀點只強調中美之間的矛盾,忽略了中美還有不少的共同利益。

作為世界上最大並已深度交融的兩個經濟體,中美之間現在不是、將來也不應該是你死我活的敵人。事實上,中美關係長期處於冰點,對中國和美國都不是什麼好事,也不利於全球抗擊疫情,恢復經濟。如果拜登上台後逐步改變中美之間只對抗、不合作的現狀,讓中美關係走上某種競爭與合作並存的軌道,不僅符合中國的願望,也符合美國和大多數國家的利益。

從拜登近期表態看,他和特朗普對中國的定位並不一樣。10月下旬,拜登對媒體重申,中國不是美國最大的威脅,而是美國的競爭者。這與過去兩年多特朗普政府將中國定位為“對手”而全力打壓明顯不同。

今年7月,拜登在美國《外交》雜誌發表文章説,中美在價值觀和國際秩序層面的戰略競爭不可避免,但在全球治理和熱點問題應對方面的合作同樣不可或缺。參選以來,拜登已數次表明他不希望用貿易戰的方式解決中美經貿糾紛,甚至表示將取消美國對華已加徵的關税。

這説明,在拜登看來,即使中美之間戰略競爭加劇,兩國仍有很大的合作空間。中美關係仍是一種競合關係。

同時,拜登曾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美國副總統的身份多次訪華,與中國領導人有過比較融洽的交往,支持中美搭建起戰略和經濟對話機制。這雖然不等於拜登就任總統還會與中國高層保持融洽關係,但他很可能恢復中美之間的必要溝通,不會像特朗普政府那樣擺出一副要與中國完全脱鈎的架勢。

另外,現任美國政府重要官員中,國務卿蓬佩奧、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等人都是著名的對華鷹派。拜登入主白宮後,這一局面有望改變,主張建立競爭與合作並存的對華關係,可能成為拜登外交團隊的主體。

據美國媒體分析,曾在奧巴馬政府擔任國家安全顧問的蘇珊·賴斯可能出任拜登政府的國務卿。賴斯雖然在人權等方面對中國多有批評,但也認為儘管中美全球競爭增加,兩國仍在多個領域具有共同利益。

現任拜登競選高級外交政策顧問的安東尼·布林肯,也可能將在拜登政府中擔任重要角色。布林肯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主張“完全與中國脱鈎不現實且最終會適得其反”,認為美國要捍衞在構建國際規則和制度上的領導地位。中美除競爭之外,也可在氣候變化、防擴散、全球健康等方面合作。

曾任奧巴馬政府助理國務卿的卡特·坎貝爾,也可能成為拜登政府外交團隊的重要成員。坎貝爾主張美國應把重心放在亞太,但須接受美國在亞太軍事主導地位未來可能旁落的現實;美中需在南中國海建立危機管控機制,減少誤判風險;在台海問題上,不單方面改變現狀可能是最好的戰略;美中可在防控疫情、氣候變化等領域展開合作。

當然,拜登就職後首先要面臨彌合國內分裂、應對疫情、提振經濟等一系列麻煩事,外交不是他的優先選項。不過,對已降至冰點的中美關係來説,拜登上台至少是一個轉機。至於中美關係的未來,人們既不能太樂觀,也沒有必要太悲觀。

來源:參考消息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2 字。

轉載請註明: 新媒文章:拜登來了,中美關係會好點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