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新眸(ID:xinmouls),作者:阮雪,編輯:桑明強,創業邦經授權發佈
這個春天,比亞迪的轉身比想象中更加決絕。
宣佈徹底停止燃油車整車生產和銷售,轉型新能源,比亞迪跑在了全球傳統車企前面,也斷了自己的後路,回顧比亞迪近30年的成長曆程,這樣的轉型時刻,其實並不多見。輿論場上,是壯士斷腕,還是彎道超車,外界的看法不一。
“電池-手機-汽車-光伏-雲軌”,比亞迪的每一步都走得很保守,等到上一個腳步落實後,才會繼續行進。1998年從電池起家,依靠“半人工-半自動”的生產模式,比亞迪很快佔領了全球40%的鎳鎘電池市場,隨後進軍手機領域,在原有的客户基礎上,業務從手機電池拓展到代工手機,2002年,比亞迪開始佈局新能源汽車,2008年推出第一輛新能源車F3DM,後續發展光伏,也有比亞迪汽車技術的身影。
2021年底,比亞迪連同沃爾沃、通用、福特、路虎、奔馳、捷豹等七家車企,在2040年停售燃油車的同意書上籤了字,承前啓後的銜接,在比亞迪的轉型擴張中經常出現,但激進地放棄燃油車卻是公司歷史上第一次,技術經過了市場的檢驗,營收能力卻被質疑,在這場倒春寒中,比亞迪的“春裝”變得更有看點,尤其是在面臨銷量暴漲時。
冰火兩重天雖然比亞迪涉及業務眾多,但汽車業務是比亞迪的第一大業務板塊(2020年營收佔比就已經超過了5成),燃油車和新能源明暗兩條生命線,從入局開始就被埋在了比亞迪血肉裏,停產燃油車也就變得有跡可循。
事實上,早在2019年,比亞迪燃油車和新能源車型冰火兩重天的情形就已經出現。2019年一季度,比亞迪的燃油汽車銷量僅為4.44萬輛,與去年同期的8.21萬輛相比,跌幅高達45.94%,具體到當時的3月,銷量上新能源汽車交出了3萬輛,而燃油車銷量卻僅為16750輛,縮水至新能源車型的一半。
但是,當時燃油車在產銷上仍然是超越新能源汽車的存在,尾大不掉,雖然不見增勢,但也沒落入被放棄的境地。時間來到2022年,1到2月間,比亞迪在售的燃油車型僅剩3款,累計銷量5049輛,與18萬輛的新能源產品相比,九牛一毛,3月,比亞迪的燃油汽車生產與銷售量最終被定格在0上。
當然,捨棄燃油車不會僅僅是出於產銷的結果,從業務佈局和研發投入來説,比亞迪的傾斜力度更大。
在比亞迪2021的年報裏,對汽車業務的回顧幾乎聚焦在插電式混動汽車、純電動汽車等領域,燃油車的身影變得難以找尋,而比亞迪在2021年的研發投入項目中,包括刀片電池技術、儲能產品、DM-i超級混動、DM-p技術平台、DiLink 4.0、e平台3.0在內的主投項,大多圍繞着新能源產業。
投入研發的錢落入新能源的水池中,池底的迴響也是燃油車的喪鐘。以比亞迪刀片電池的研發為例,2020年3月,比亞迪發佈刀片電池,以鋁殼分裝,將長 96 釐米、寬9釐米、高1.35釐米的單體電池,通過陣列的方式排布在一起,像“刀片”一樣插入到電池包中,也同樣插在了燃油車的腹地上。
刀片電池中CTP技術的應用減少了模組,形成類似蜂窩鋁板的結構,同時簡化了電池連接口,連接器減少、模組的數量從 4 個模組下降為 2-3 個,隨之而來的是體積利用率的上升,從40%提升到60%;磷酸鐵鋰電池單體電芯能量密度為 180Wh/kg,電池包能量密度提升至160Wh/kg,刀片電池中的能量密度提升了近50%。
考慮到使用過程中電費對燃油價格的優勢,一直以來,電池組每千瓦時100美元被認為動力電池對燃油進行替代的節點,磷酸鐵鋰在原料上有低成本優勢,相比於三元電池,磷酸鐵鋰電池電芯成本約降低24%,刀片電池的單價有望低於0.5元/kWh,在鎳、鈷價格大幅上漲的趨勢下,它的價格成本更加明顯,替代節點的到來只是時間問題。
就這個角度來看,甩開燃油車的包袱對於比亞迪來説,百利而無一害。
新能源迷思王傳福曾經把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分成兩場,電動化是上半場。
對於現在的比亞迪來説,電動化其實一直是它的優勢,2003年開始着手研發插混系統,DM 是自主研發的雙模系統,技術核心是通過電機和發動機的聯合驅動產生動力,目前 DM已經發展到第四代,相應地推出了DM-p和DM-i。
對混動平台研發的長時間投入,成了比亞迪轉型新能源車企的籌碼,但遺憾的是,過去比亞迪的電池和芯片一直都是處於自產自銷的狀態,並沒能成為比亞迪的第二增長曲線,後續是否能穩定開放的外供,也成了比亞迪“春裝”的一個看點。
回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汽車智能化大概有三種模式路徑:第一種就是特斯拉模式,即車企全棧自研,在數據規模優勢下,逐步向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攀登;第二種是背靠互聯網企業,依靠軟件層面上的科技研發入局,最後順勢造車,其中百度就是鮮明的代表;第三種則是傳統車企,憑藉過去在造車上的技術能力,或開放合作,或自主研發,比亞迪是後者,但是相比於前兩者聲勢浩大的新技術,比亞迪顯得沉默許多。
在這樣的邏輯下,智能化純電向上探索高端品牌,電動化插混向下尋找市場空白,比亞迪的新能源前路也變得更加清晰。
純電市場,比亞迪的銷售市場分佈穩定,基本確定在一、二線城市中,雖然已經被各大新能源車企搶佔了先機,但由此引發的對高端車需求的提升,也讓比亞迪高端車型的市場空間一併被打開,純電聚焦一二線,插混市場下沉,比亞迪DM-i的三款車型其實都順應着過去的高性價比路線,定價偏低。
完全放棄燃油車,意味着比亞迪全面押注新能源車取代燃油車,那麼對於三、四線城市來説,換車潮也就來臨,如果新能源車能夠實現三、四、五線城市的下沉,對於比亞迪來説就是新的增量,從趨勢上看,比亞迪一線到二、三線的市場過渡的速度也快於其他新能源車企,當然不斷擴展的銷售網絡也使得比亞迪在過去的2021年裏,營銷和行政費用高居不下。
春寒料峭增收不增利、毛利率創新低,這個春天,比亞迪其實並不好過。
比亞迪2021年全年業績報告顯示,實現營收2161.42億元,同比增長38.02%,但其歸屬上市公司的淨利潤卻只有30.45億元,同比下滑28.08%,而2021年公司整體毛利率為13.03%,拋開手機部件及組裝等7.57%的毛利率,汽車及相關產品毛利率為17.39%,產品毛利率達到了近14年最低,對比今年毛利率紛紛邁入20%的蔚小理,這個數字並不樂觀。
一邊是新能源車型銷量大增,另一邊卻是盈利能力飽受質疑,大部分人把這歸結於比All in 新能源更激進的定價。
2019年在雙積分政策下,為了採用以價換量的打法,比亞迪宣佈推出全新的銷售渠道——比亞迪e網,形成“王朝+e網”雙線並行的銷售模式。
一直以來,比亞迪都採用“低端+中高端”的市場滲透打法,逐步向高端市場進軍來拓展下游客户羣體。兩大體系中王朝系列+e網系列,價格從10萬以下到30萬以上都有分佈,20款車型,除e系列是純電之外,其他車型均有純電版和插混版,但無一例外的是,他們或多或少都還具有高性價比的標籤。
但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低價定位背後其實是新能源中低端市場處於藍海的現狀,以五菱宏光 MINI EV為代表的5萬元以下低端市場和特斯拉Model 3為代表的20萬元以上中高端市場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眼下各大新能源車企的定價也大多集中在這一區間,但是在10-15萬元區間的新能源暢銷車型卻普遍較少,這恰恰是比亞迪瞄準的機會。
“2021年比亞迪的燃油汽車的銷量大概佔比不到5%,就是説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超過了95%,這是一個很好的轉型。比亞迪的產品實現了多元化,有王朝系列、海豚系列,而且產品準備推出50萬-100萬的高端品牌。”在公開的發言中,雖然偏向新賽道,但是王傳福的傳統產品邏輯卻沒有變。
回顧比亞迪過去的打法,通過拓寬產品線、提升覆蓋面來搶佔市場份額是它的老路數。
從最開始的F系列、S系列,到後來王朝系列和e系列,車型包括兩廂、三廂轎車、SUV和MPV,比亞迪的車型不斷增多,價格帶也在不斷拓寬,覆蓋的市場面積也在不斷加大。2021年e網轉型海洋網後,底下的生物系列,比如“海豚”,定位純電動車;軍艦系列則都是DM-i車型,對標經濟型新能源車,價格進一步下探,其實也是銷量提升的原因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為銷量升高助力的其實還有比亞迪不斷上漲的研究費用。
從財報來看,比亞迪2021年研發投入高達100億以上,同比增長24.20%,高投入之下,雖然沒能在短期內轉化成利潤,但是在長期來看,高投入、低定價,高性價比帶來的低毛利率和被限制住的盈利空間,會隨着比亞迪市場份額和自身生產規模的擴大而得到改善,規模效益所帶來的成本遞減其實是比亞迪的隱性增量。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