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假期首日,小學生在焦裕祿紀念館感悟偉大精神 更加熱愛這片哺育英雄的好山好水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綜合

金秋時節的魯中山區,微風和煦輕柔。10月1日,記者來到“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的故鄉——淄博市博山區北崮山村。

坐落於北崮山村的焦裕祿紀念館內,一棵棵松樹挺拔矗立,像一座座綠色的寶塔。“向焦裕祿石像行隊禮!”記者到達時,恰逢博山區四十畝地小學的50餘名少先隊員正在焦裕祿的石像前莊嚴致敬。作為焦裕祿的故鄉,半個多世紀以來,博山區從未停止弘揚傳承焦裕祿精神的腳步,榜樣的力量在這片土地上薪火相傳。

“焦裕祿是從齊魯大地上走出去的黨的好乾部,他用實際行動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在講解員崔強的引導下,孩子們排着隊陸續前行。

博山紅色基因展區之後,北崮山村的立體模型圖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崔強停住腳步介紹:“這裏就是培育焦裕祿和焦裕祿精神的熱土,1922年8月16日,焦裕祿出生在北崮山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裏”

“這是少年焦裕祿寫的作文《闞家泉的風景》,他這樣寫道,‘仁者愛山,智者樂水。我欽佩那些為國建立過功勳的仁人智者,更愛哺育過無數仁人智者的好山好水。’”崔強指着展板説。

少年焦裕祿從齊魯文化中汲取豐厚的養分。“隨着父親和祖父的相繼離世,焦裕祿家裏的條件每況愈下。1942年,焦裕祿被日本人抓進了博山城裏的日本憲兵隊,從此開始了三百多天暗無天日的生活。在博山監獄遭受了半年的牢獄折磨後,他又被押送到遼寧撫順的大山坑煤礦做特殊勞工,之後流落至江蘇宿遷,飽受人間疾苦。”崔強繼續講解。聽到此處,不少孩子眼眶通紅,有的流下了淚水。

焦裕祿短短42年的一生,超過一半的時間在家鄉度過。正如其二女兒焦守雲所説:“父親在博山出生、上學、入黨,是家鄉的山山水水養育了他,為他成為一名黨的優秀幹部打下了基礎。”

“回顧焦裕祿在家鄉的歷程,我們可以感受到焦裕祿精神和品格的形成離不開家鄉優良傳統的薰陶、優良家風的培育、黨組織的重點培養以及個人的努力奮鬥。”焦裕祿幹部教育學院副院長焦玉星説,家鄉的成長經歷,為焦裕祿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崔強的引領下,同學們走進了環幕影廳,正在播放的《焦裕祿生命的最後53天》再次把同學們的情緒帶動起來。“我們要像焦裕祿日記裏描述的泡桐那樣去努力,‘要像泡桐那樣,抓緊時間,迅速成長,儘快地為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四十畝地小學三年級四班學生趙婭歆對於此次活動感觸頗深。

“紅星照耀中國,焦裕祿精神永記我心。希望孩子們在焦裕祿紀念館能有所收穫,緬懷先烈,珍惜現在,逐夢未來。”四十畝地小學三年級帶隊老師錢亮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