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反華勢力拼湊評估報告 施壓企業"撤離新疆"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王濤 青木]“與新疆開展業務的德國公司正面臨壓力!”德國電視一台17日報道稱,德國聯邦議院科學服務部近日公佈的一份評估報告聲稱,德國多家知名企業從中國新疆工廠的“侵犯人權行為”中受益。根據德國新的“供應鏈法”,這些德企很快將被限制或被迫完全終止它們在新疆地區的業務。近來,美西方國家和反華勢力大肆炒作“新疆強迫勞動論”,中國外交部及駐外使領館已多次就有關論調予以駁斥,強調所謂新疆存在“強迫勞動”純粹是一個彌天大謊。

  今年3月,德國政府內閣通過了“關於供應鏈中公司盡職調查法”草案(以下簡稱“供應鏈法”)。據稱,該法將於2023年1月1日生效,針對的是在德國設立總公司並僱用至少3000名員工的公司。如果母公司位於德國,還必須考慮屬於該集團海外子公司的員工情況。從2024年起,“供應鏈法”也將適用於1000名以上員工的公司。德國《南德意志報》報道稱,該法規定,如果德國公司不對其全球供應商違反人權和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採取措施,那麼該公司將被處以最高年銷售額2%的罰款。

  德國聯邦議院科學服務部的最新評估報告聲稱,根據公開報道,由於新疆“存在嚴重侵犯人權的狀況”,德國企業或將“被迫限制它們在新疆地區的業務或完全撤出新疆”。報告稱,一旦新的“供應鏈法”生效,當德國企業使用“強迫勞動力”時,它們與中國供應商脱鈎將不可避免。否則,德國公司將面臨罰款。個別情況下,公司僱員還可能承擔個人刑事責任。德聯邦議院專家認為,這顯然將導致“嚴重的後果”。評估報告提到,德國的著名品牌,如阿迪達斯、彪馬、寶馬、博世、西門子、大眾和巴斯夫等在新疆的業務都將受到嚴重影響。報告還造謠稱,中國政府正在新疆從事“種族滅絕”活動。

  德國綠黨呼籲德國企業“選邊站”。綠黨聯邦議會人權政策發言人瑪格麗特·鮑澤表示,這份評估報告顯示出,活躍在新疆的德國企業的責任“前所未有的清晰”。《環球時報》記者瞭解到,上述評估報告由綠黨推動。該黨歐洲議會議員彼蒂科菲爾因在涉疆問題上造謠生事已被中方制裁。而瑪格麗特·鮑澤也是一名“反華急先鋒”,是“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創始成員之一。兩人多次聲稱要“報復”中國。

  《環球時報》記者17日從德國聯邦議院官網查閲到,科學服務部發布的這份所謂評估報告長達128頁。記者注意到,這份所謂報告更像是一份“東拼西湊”的抄襲文,引用的多是已被中國官方駁斥過的“造謠”內容,比如美國國務院的報告、荷蘭議會的評估報告、“人權觀察”等國際組織的報告,以及英國《衞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報道,甚至還有“世維會”提供的內容。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德國學者1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種沒有事實根據的報告,帶有明顯的政治目的,只會損害德國企業在中國的利益,給中德關係添亂。

  德國上週夥同美國、英國糾集部分國家和非政府組織在聯合國舉辦所謂“新疆人權狀況邊會”對中國治疆政策指手畫腳,宣稱新疆存在“種族滅絕”“強迫勞動”“系統性性侵與虐待”等問題。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發言人痛斥這場會議充滿政治動機。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強調,這個會議充斥着無恥謊言和虛假信息。

  在中國不存在“強迫勞動”的情況下,被德國一些政客用於“脅迫”企業“選邊站”的“供應鏈法”生效後是否真的威力巨大?德國聯邦議院議員亞歷山大·庫裏茨17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對於大多數德國企業來説,想要遵守這項法律其實十分困難。《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供應鏈法”在草擬之初就曾遭到大量的批評和反對。德國總理默克爾所屬的基民盟經濟小組秘書長沃夫岡·施泰格表示,這個政治決定將嚴重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此外,對整個供應鏈的審查和由此增加的官僚式要求,將構成德國企業“明顯的競爭劣勢”。許多德國經濟學家也警告,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流行的當下,國際供應鏈本就緊張,而德企與亞洲及其他地區的生產設施相互交織,如果交付失敗,那麼德國企業的生產將受到嚴重損害。

  德國綜合性諮詢和審計事務所羅德公司在一份公開報告中稱,“供應鏈法”包含許多不確定的法律術語,內涵仍不明晰。對於個別情況下哪些措施應被認為是適當的,以及“供應鏈法”對有關公司,特別是間接供應商所承擔的具體義務,尚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

  庫裏茨17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本週四“供應鏈法”將在德國議會進行表決,雖然該法大概率會被審議通過,但他將堅決投下反對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05 字。

轉載請註明: 德反華勢力拼湊評估報告 施壓企業"撤離新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