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下一盤大棋 共謀美好前景

“鷹眼”實時監測路口車流,智能調節紅綠燈減緩擁堵,位於江蘇無錫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裏的黑科技場景令人欣喜;西起太湖、東至黃浦江,流經滬蘇浙兩省一市的太浦河,治理正在對標上海的“一江一河”……現在的江蘇,從規劃協同到綠色共享,從載體建設到產業協作,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成果盡現眼前,一幅“強富美高”新江蘇畫卷徐徐展開。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江蘇充分發揮優勢、拉長長板、做強特色,加強協同性和緊密度,同下一盤大棋,共謀美好前景,以自身更高質量發展支撐長三角在世界範圍內的整體競爭力提升。

跨區域水環境協同治理成常態

蘇州吳江區地處江蘇省最南端,江浙滬兩省一市交界地帶,與上海、浙江有交界河道41條,交界湖泊10多個,其中包括元蕩、太浦河等長三角綠色發展一體化示範區內的重點河湖。

省際交界區域治水歷來存在執法困難、管理區域責任不清等諸多難題。為破解省際交界區域治水難題,2019年10月,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三地聯合舉辦“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協同治水啓動儀式”。三地積極構建“江浙滬跨區域治水聯盟”,推動交界河湖建立聯合河長制度,形成了聯合巡河、水質聯合監測、執法聯合會商、河湖聯合保潔、河湖聯合治理五大機制。吳江區水務局副局長王舟介紹,如今,吳江的三類水河湖已經從20多個提升到了50多個。

2020年4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實施方案》制定出台。《方案》在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等方面實施7項舉措,包括保護重要生態空間、落實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等,這為江蘇全省各地跨界治理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無錫地處太湖西北角,處於下風口。10多年前,一到夏季,無錫就會成為藍藻聚集的重災區。針對太湖水生態系統受損狀況,無錫發力整治,形成適合高藻、富營養化湖泊的立體生態修復技術模式體系和長效化運作管理模式。如今,無錫貢湖灣綜合示範區水體透明度達70釐米,已成為豐富的水生動植物資源保育基地。

無錫的太湖治理經驗正在長三角“鄰居”間推廣。浙江湖州借鑑無錫藍藻治理模式,制定了藍藻防控方案;不久前,上海淀山湖也來到無錫實地調研,引進了無錫本地企業研發的加壓控藻船。

長三角各地還嘗試探索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位於江蘇常州溧陽的天目湖,由沙河和大溪兩座國家級大型水庫組成,是溧陽發展旅遊業的重要資源。為了保護天目湖的水質和生態,溧陽與位於上游的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凌笪鄉達成協議,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給予合理補償,引導上游養殖户退出青蝦養殖。“今年5月起,2400畝青蝦養殖全部實施退養,下一步我們計劃共同打造田園綜合體或有機農業。”溧陽市天目湖鎮黨工委副書記楊育美介紹,此舉也是蘇皖兩省縣級層面生態保護的率先探索。

產業錯位與協同發展成共識

“滬蘇浙皖各展所長,江蘇之長,第一就是製造業。”江蘇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光輝介紹,江蘇製造業總產值約佔全國1/7、全球3%,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實體經濟支撐、國際科創中心的技術試驗場和成果轉化地。

長三角一體化為江蘇的先進製造業集羣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中國南山無錫車聯網小鎮總經理甄鴻波介紹:“作為產業載體,無錫車聯網小鎮目前與上海、南京、蘇州等地都已經互聯互通。長三角一體化對於我們整個產業鏈的完善非常有必要,使我們的業務拓展到更多城市。”

“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路線圖’上,江蘇要建設協同創新產業體系,成為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的‘排頭兵’。”徐光輝説,打破產業溢出和承接的單向關係、努力實現產業協同發展,正日益成為長三角地區城市間的共識。

中新蘇滁高新產業開發區的安徽勝華波汽車電器有限公司內,工人沈大桃正細心地進行最後一道“修毛刺”工序,一根根嶄新的雨刮器不久後將出現在上海某批本田小轎車的車窗上……在長三角地區,這樣跨域生產和銷售的場景將越來越多。

“作為蘇州工業園區走出江蘇合作共建的首個項目,中新蘇滁高新產業開發區現已成為長三角一體化合作發展的新平台。”中新蘇滁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趙永賓介紹,園區已累計引進製造業項目230多個,製造業企業中有約70%來自長三角區域。

在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長三角一體化決策諮詢專家陳雯看來,分工協作的集聚範圍效應和產業協同效應,必將形成發展合力,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大考”,彰顯長三角“產業圈”協同戰疫和攜手復甦的能力。地處南京江北新區的中車浦鎮車輛廠,在一河之隔的安徽來安縣擁有125家配套企業。疫情發生後,產業鏈“驟斷”。通過長三角產業鏈復工復產協同機制,兩地共同梳理軌道交通產業鏈上所有企業,實現人員流動互認、運輸車輛共保、應急物資互幫,確保與中車浦鎮配套的362家企業全部復工復產,產業鏈條重現生機。

隨着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向縱深推進,三省一市產業創新合作全面開花。上海華虹無錫集成電路研發和製造基地(一期)12英寸生產線順利建成投產;國家超算無錫中心等已建重大科研設施面向長三角城市開放共享;大力推進技術成果跨區域轉移轉化,崑山-上海科技創新券綜合服務平台正式上線運行,為長三角協同創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省內全域一體化協同增強後勁

2020年12月11日9時58分,隨着首趟列車G8301從揚州東站緩緩駛出開往上海,連淮揚鎮鐵路淮安至鎮江段正式通車,這是長三角城市羣區域快速鐵路的主骨架之一。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先手棋”。過去一年,江蘇大力推動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加快補上高鐵、過江通道等突出短板。從滬蘇通鐵路開通運營,到連淮揚鎮鐵路全線通車,再到鹽通高鐵正式通車,江蘇基本建成“三縱四橫”高鐵網,“軌道上的江蘇”主骨架基本形成。

時空距離的變化,不僅方便了羣眾出行,也帶來經濟發展的新氣象。2020年,鹽城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承接來自上海的項目投資額比2019年提升196.5%。

“要重視長三角地區內,尤其是各個省市自身內部一體化的發展。”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志彪認為。

寧鎮揚是江蘇全省乃至全國最早探索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區”之一。“南京都市圈”不但囊括省內寧鎮揚三市,還把常州以及安徽的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延攬進來。2020年7月,寧鎮揚三地黨政領導齊聚南京,合力打造更緊密“發展共同體”。

順江而下,夜景衞星圖中形成的連綿150公里“耀眼光區”,是蘇錫常城市羣。2020年4月21日,首屆蘇錫常一體化合作峯會在蘇州召開,三市共同簽署《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合作備忘錄》,為蘇錫常一體化按下“快進鍵”。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的積極參與者、有力推動者和堅定執行者,江蘇正以昂揚的姿態,和上海、浙江、安徽協同,用最鮮亮的顏色繪就長三角美好藍圖。2020年,江蘇GDP突破10萬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25,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這是江蘇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交出的“答卷”。新徵程開啓,江蘇繼續以滿腔的情懷和擔當踏上征途。(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劉已粲)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21日01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98 字。

轉載請註明: 同下一盤大棋 共謀美好前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