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俄羅斯”網站12月25日文章,原題:中國的意思很清楚:“如果你打我們,我們會更用力回擊”
2021年最引人注目的政治事件之一就是中國與立陶宛的關係僵局。北京譴責立陶宛違反一箇中國政策,並進行經濟報復。這是個明確的意向性聲明,旨在阻止任何國家試圖做出與立陶宛相同的行徑。而立陶宛從美國獲得6億美元的進口信貸,這或許表明是誰讓維爾紐斯採取的行動。
華盛頓圈子常用一個似是而非的詞來描述中國的反擊——“經濟脅迫”。這是個具有誤導性的詞語,尤其是它似乎只適用於中國,卻從未涉及美國對多個國家殘酷、全面的制裁。還有人以“民主”“共同價值觀”為由,要求其他歐盟國家聲援立陶宛。但令華盛頓失望的是,這似乎沒以任何嚴肅方式發生。過去一週裏,中國領導人與德國新領導人通話,後者表示希望深化對華經濟關係,並對受阻的中歐投資協定表示支持。
這對美國來説可是一個壞消息,尤其是正值西方普遍希望在默克爾長期的對華接觸時代後德國新總理對北京採取更強硬立場。然後,波羅的海地區德國商會致信維爾紐斯政府,稱若與中國的爭端得不到解決,他們可能被迫重新考慮在立陶宛的業務,並削減投資和就業。
透過言辭看現實,立陶宛當局其實是給自己挖了一個坑,而歐盟不會為它出頭。談論統一與團結,或許是政治正確的聲明,但這不能改變現實——立陶宛在美國授意下,做出違背整個歐盟立場的單邊外交政策決定,故意觸碰中國的紅線,並招致中方報復——這是自作自受的外交失誤,它所引起的北京方面的反應遠比維爾紐斯預期的要強硬。更嚴重的是,立陶宛的態度一直是故意挑釁和敵對的,且在美國慫恿下有恃無恐。因此中方採取前所未有的手段,以維爾紐斯為例懲一儆百。
中國擁有了實施域外製裁的新能力,還有巨大的經濟影響力。歐盟不完全站在美國一邊,這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在整個2021年,中方發出的信息十分明確:“如果你打我們,我們會更用力回擊。”換句話説,中國將同時使用胡蘿蔔和大棒。北京在懲罰立陶宛的同時,繼續向法德示好。匈牙利仍是歐盟中最親華的國家,中方還與希臘重新接觸。這些關係都限制了歐洲大陸“反華 ”情緒在集體層面的上升。中國相信其他歐盟國家不太可能為了立陶宛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是維爾紐斯在華盛頓的授意下,着意與中國對抗,單方面破壞了歐盟的集體外交政策立場。
中國是否準備為台灣問題鬥爭?是的,毋庸置疑,今年已充分表明這點。歐盟是否願意並準備在自己經濟脆弱之際聯合起來與其最大貿易伙伴作對?絕不可能。
(作者湯姆·福迪,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