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個人心煩的時候,記住這5句話,明白一個就可以豁然開朗

由 俎巧玲 發佈於 綜合

“因寒冷而打顫的人,最能體會到陽光的温暖。經歷了人生煩惱的人,最懂得生命的可貴。”——惠特曼《草葉集》

古往今來,人人都會有煩惱。似乎煩惱是我們人生路上不得不面對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煩惱的人是不存在的,這樣的人生自然也是不完整的。

陸游因有生之年無法看到國家強盛,於是留下了“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遺憾;李白也因被排擠出長安而發出“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感慨;歐陽修還因心中苦悶而藉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來抒發內心的憂鬱。

煩惱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即便是我們自認為天真爛漫的純真童年時代,也會有那個年紀的煩惱。

煩惱可能會阻礙我們的前進,但也能推動我們進步,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我們如何有效化解煩惱,把煩惱作為提升我們心境的“助力”而非“阻力”。

當一個人心煩的時候,我們聽到最多的勸慰之話,大多是在讓我們“走出煩惱”,但其實真正對於我們人生的煩惱而言,你是無法走出來的。

所以我們能做的不是“走出煩惱”,而是要“利用煩惱”。讓煩惱成為我們成長的考驗和墊腳石,我們不能只是面對它,反而要解決它、挑戰它。

所以,當你遇到煩惱,感到心煩之時,請記住以下5句話。只要你能明白其中一句,都能夠豁然開朗。

“在生死麪前,一切都是小事”

司馬遷曾在《報任安書》中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生死觀。

這是在表達自己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甘願承受一切艱難困苦和折磨的這種不屈不撓精神。

在面對人生中的任何煩惱、困境、挫折之時,我們只需要明白一個道理:在生死麪前,一切不過都是過眼雲煙的小事罷了。

人的生命就只有一次,如果我們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就被打倒了,那麼就真的是枉費來這世上一遭了。

“心煩不能改變現狀,解決問題才最重要”

我們有很多種方式可以走出煩惱,比如聽聽音樂、看看電影、閲讀書籍,或者約上三五好友一起唱歌聚會等。

但你要知道一個現實是,即便是你走出了煩惱,現實問題依舊存在。遲早你還會因為這些問題而再度煩惱。一天不解決問題,你都會陷入到煩惱的心境中來。

所以走出煩惱只是暫時的一種逃避手段,解決實際問題才是我們終結煩惱的最佳辦法。

一個人心煩之時,在處理問題時可能會缺乏理智的判斷。你可以選擇先緩解心情,但依然要時刻提醒自己,問題遲早是要解決的。

反正都是要解決問題的,何必又要讓自己心煩意亂呢?

“世間萬物皆非我所有,只為我所用”

蘇軾曾在《赤壁賦》中提到過這麼一句話:“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意思就是説,天下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主人,倘若不屬於我的,即使是一分一毫我也不會去取用。

而按照佛家的意思來説就是,我們孑然一身來到世上,終歸不帶絲毫歸於自然。即便是我們自己的生命,也都不是屬於我們所擁有的,而只是為我們所受用罷了。

在得失之間,我們要有所明悟,才能真正不去計較得失。

不計得失,自然沒有煩惱。

當然,這並非是讓我們不去上進、爭取,而是當你在因為得失而心煩的時候,要看淡一些。

“沒有體會過人生的煩惱,就無法明白生命的可貴”

人的一生是由“酸甜苦辣鹹”各種味道組成的,我們在心煩之時常説的“五味雜陳”,也是由此而來。

如果你沒有嘗過什麼味道是“苦”,那麼你就無法對比出什麼味道才叫“甜”。

同樣的道理,我們都想要追求美好快樂的生活,但要是你沒有經歷過煩惱、苦悶,那你如何才能體會什麼樣的生活才是美好和快樂的呢?

為什麼“打一巴掌再賞一顆糖”會比直接“吃一顆糖”印象更加深刻?就是因為在“吃糖”之前嘗過了“苦”,所以才會覺得這顆糖更甜。

因此我們才能明白惠特曼在《草葉集》中的那句話意義所在:“經歷了人生煩惱的人,最懂得生命的可貴。”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佛經上説:“無常故苦。”

人為何會感到煩惱、苦悶?無非就是看不透、捨不得、輸不起、放不下。

而人之所以會活得很累,不過就是因為太過計較認真和想要的太多。

當我們心煩之時,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能遇見什麼樣的人、遇到什麼樣的事,都是最好的安排。

懂得“知足”,就會“常樂”;學會“珍惜”,便可“無苦”。

如果我們能夠把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遇見的每一個人,甚至是哪怕自己拼盡全力爭取後的結果都理解為“最好的安排”,那麼我們就會減少很多煩惱,收穫更多快樂。

寫在最後

我聽到很多人都在説這麼一句話:“道理我都懂,但做起來卻很難。”

事實上,當你有這麼一句話出現在你內心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開始在煩惱了。

你煩惱的是想要做到,但又控制不住自己心煩的情緒。

所以要真正把一些人生道理落到實處,不是看看文章、讀讀語錄就可以做到的。

我們需要把以上5句話作為一種自我練習的標準,通過刻意訓練讓自己養成遇到煩惱時能夠用這些方式來調節自己的習慣。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一種習慣養成需要500小時的時間。換算下來,不過就是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罷了。

當我們用一個月的時間來訓練自己解決心煩意亂的思維方式,形成習慣之後,就會受用一生。這筆賬,相信每個人都能算得過來。

所以不必每天感嘆自己“無法做到”,關鍵是你真正去做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