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力量緊急馳援四川瀘定地震災區。圖/新華社
9月5日,四川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此前不久,四川多地因高温出現乾旱。據此,有人引用旱震理論,稱“大旱之後必有大震”。
目前,無論從專業角度還是一般性的常識理解,“大旱之後必有大震”的説法都比較絕對,也因此,這種説法受到質疑。換句話説,“大旱之後有大震”的説法目前只是一種假説,並未經科學研究結果的驗證。
“大旱之後有大震”並非明顯規律
提出旱震理論的是地質學家耿慶國。他的一個統計是,1956年-1971年,全國一共有46個地區發生了乾旱,其中有39個地區在乾旱1-3年內,都發生了6級以上的大地震,只有7個地區沒有地震。因此,他認為旱震理論的準確率高達85%左右。
此外,耿慶國也通過乾旱這一現象預測了1975年遼寧海城發生的7.3級大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7.8級大地震。這兩次大地震都是在震前3年之內有乾旱。
這些情況讓人們注意到了旱震理論,但也得看到,有許多方面和許多層次的問題,旱震理論並不能給出圓滿的解釋,況且,有許多專業人員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質疑。
“大旱之後有大震”提出的是一種關聯性,並非是因果關係。即便是耿慶國也指出,乾旱不是直接導致地震的原因,而是與地震相關的一個現象。
原因在於,地震是地殼內部應力的集中釋放。地震有一個醖釀過程,短則幾十年,中則幾百年,長則數千年。在醖釀過程中既有地殼結構的力學變化,也伴隨地殼內部的熱量、磁力和電力等的變化和積累,反映在地表上,就有可能體現為乾旱。
因此,不是乾旱引發了地震,而是乾旱可能與地震相伴,最主要的是地殼結構移動和變化,併產生力量的此消彼長,當一方的力量打破平衡時,地震就產生了。地震是迅速的,但地震的醖釀是長期的。在這個長期醖釀過程中就伴隨着一系列自然和地質地理現象。至於其中的原理,迄今人類知道得不多,因此還難以預報地震。因此,“大旱之後有大震”並不是一種規律。
其次,乾旱伴隨地震也有一個時間週期的長短問題。如果以更長的時間週期看,乾旱,以及其他的現象,如洪災、冰雪和極度嚴寒等,都可能與地震相關聯。在更長的時間週期,如100年內,地震和乾旱的關係就沒有那麼突出。
有研究指出,1900 年至2013 年,中國大陸共發生過142次6級及以上大地震,其中大震之前1至4年為旱區的情況有79次,佔56%。這也説明,旱區與地震的關聯程度並非那麼高。
同樣是1900年至2013年,大旱之後的地震概率更低。在此期間,中國大陸地區有1297 次大旱(不同地點、不同年份發生的大旱計為1次),大旱後1至3年發生大地震的,共有 38次,佔比不到3%。
9月6日上午,工程機械在搶通從磨西鎮向海螺溝景區的道路。圖/新華社
二者的關係需進一步探索
乾旱的定義也有不同,這牽涉到乾旱與地震關係的評價。
乾旱分為氣象乾旱和構造乾旱。天不下雨的乾旱體現為地表缺水的表層乾旱,一旦有了降水就會得到緩解,因此這是氣象乾旱。構造乾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乾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無法緩解。
構造乾旱是大範圍、長時間的,也與地熱帶、構造帶和地震帶分佈以及地震週期有關,而旱震理論所涉及的是構造乾旱與地震的關係。如果剔除氣象乾旱,那麼僅就構造乾旱與地震的關聯性,也不會那麼強。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問題也質疑旱震理論。如,乾旱有地域前提條件,不同地區的乾旱和地震無法簡單聯繫,不能把黑龍江的乾旱用於解釋四川的地震。
此外,其他一些自然現象也可能與地震有關聯,如天然氣的噴發,蟲蛇在冬季的出動、井水的猛然上漲等。而且,很多自然現象也與地震形成了疊加相關關係,因此,單從乾旱來解釋與地震的相關性並不具有唯一性。
對於乾旱與地震的關係,需要進一步探索,一是其與地震的關係是否有那麼強或密切,二是其是唯一還是與其他自然現象一起與地震產生伴隨關係,三是如果進一步證明了乾旱與地震有因果關係,其中的科學原理是什麼,這些都值得研究。
因此,對於旱震理論可以當成一個假説來進一步研究,或完善或修正或補充或否定,但目前並不宜絕對認為大旱之後必有大震,也不能把乾旱作為預測或預警地震的具體標準。
撰稿 / 張田勘(專欄作者)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