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異”是1955年在印尼萬隆會議上提出的外交原則,這一會議的召開,展現了二戰後新興的獨立國家所擁有的力量。這也對不結盟運動的發展提供了啓示和思考。如今,在俄烏軍事衝突的大背景下,發展中國家不想在美國與俄羅斯之間選邊站,他們希望能夠保持中立。
世界呼喚“新的不結盟運動”
根據美國媒體的消息,紐約大學國際合作中心客座研究員詹姆斯·特勞發佈了一篇名為《冷戰2.0迎來不結盟2.0》的文章,內容中這樣寫道:發展中世界的主要國家不想在新冷戰中選邊站隊,外交官和學者們呼籲發動“新的不結盟運動”。在當前俄烏髮生軍事衝突的大背景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團結一致”制裁俄羅斯,支持烏克蘭。而對於主要發展中國家來講,他們希望保持中立而非選邊站,他們不僅認為這樣的選擇毫無必要,而且發展中國家的外交官和學者都在呼籲“新的不結盟運動”。
此前,美國總統拜登就對“民主國家”與“獨裁國家”--關於世界秩序的重新調整做出嚴厲指責,但是從波士頓大學任教的前智利外交官豪爾赫·埃內在近日發佈的看法中可知:“在烏克蘭問題上,真正的裂痕不是民主與專制之間的裂痕,而是全球北方與南方之間的裂痕”。這一觀點就是針對拜登的言論所提出的。
“新不結盟運動”對發展中國家更有利
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説,“新不結盟運動”的務實性更強,它所具有的工具效應能夠幫助他們更快發展,儘管西方國家會以此為藉口減少援助,減少機會。不結盟就意味可以避免在美國和俄羅斯之間進行選擇,這是那些好不容易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更樂意看到的。印度一些政策學者於十年前出版的《不結盟2.0》白皮書就做過預測--印度的成功將“決定人類未來的可能性”;2020年,印度外長蘇傑生的新書--《印度之路》出版,他在書中明確寫道:在一個“所有人對立的世界”裏,印度必須通過“利用”敵對大國之間的競爭來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
不結盟運動主要由發展中國家發起,在國際上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他們奉行獨立自主的宗旨和原則,支持各國人民捍衞國家主權、維護民族獨立。
部分消息參考來源: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