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已世界第二 為何仍沒人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中新經緯客户端10月10日電(趙佳然) 北京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將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以表彰他在行為經濟學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獎金金額為900萬瑞士法郎,約合740萬人民幣。

中國經濟已世界第二 為何仍沒人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將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H. Thaler),表彰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

  塞勒的主要研究領域是行為經濟學、行為金融學與決策心理學。在行為金融學方面,塞勒研究人的有限理性行為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並作出了很多重要貢獻。

  塞勒的貢獻在於為個人決策的經濟和心理分析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樑。他的實證研究和理論觀點,幫助行為經濟學創造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領域,對許多經濟研究和政策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獎詞

  自從1969年瑞典國家中央銀行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以來,已經走過了47年。

  在47年過程中,授獎的原則依舊未改變,就連程序都是一樣:每年皇家科學院將大約接受250個左右的提名,大約100多個提名人,最後瑞典科學院將成立一個經濟學評選委員會評選決出獲獎人選。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共頒獎49次,其中25次是單獨獲獎,18次雙人獲獎,6次三人獲獎。但遺憾的是,這70餘名獲獎者中從未出現過中國人的身影。

  諾貝爾獎在中國的輿論熱度一直不減,尤其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後,大家更加期待在諾貝爾經濟學獎上也能迎來零的突破。中國的經濟突飛猛進,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卻多年來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無緣,這似乎與中國日漸顯赫的經濟地位不符。

  有此遺憾的不僅是中國,還有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從1949年湯川秀樹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以來,共計有25位日本科學家獲獎(含兩位美籍日裔科學家)。進入21世紀,日本科學家獲獎人數更是快速增長,前幾日頒發的諾貝爾文學獎也被日裔小説家石黑一雄收入囊中,但唯有經濟學獎未能獲得。

  為何高速的經濟增長換不回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呢?這大概要從獎項的授獎標準説起。

  經濟學諾獎重視理論原創性

  現代經濟學以數學和統計學為基礎,倡導實證分析方法,技術性工具的引入讓經濟學成了社會科學中的“自然科學”。

  諾貝爾經濟學獎要求技術性和理論原創性兼備,尤其重視原創性,而中國的經濟學者則更多地偏重於實踐而不是理論原創,因此不被諾貝爾獎青睞也情有可原,但他們為中國的經濟學教育甚至經濟改革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經濟已世界第二 為何仍沒人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資料圖: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右)為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奧利弗・哈特頒獎。

  美國的經濟學家非常注重基礎理論研究,強調研究成果的獨創性、前沿性、科學性、實踐性以及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力。同時,美國也十分重視構築從事經濟理論研究的人才基礎,僅美國經濟學會就有幾百上千人的強大研究團隊,開會時分會場達500多個。

  相對來講,我國學者在經濟理論方面的原創性成果較少,雖然改革開放30多年來,以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為依託的中國經濟學研究,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實證研究方面上,都開始呈現出發展與創新的態勢,但總體上看,還處於理論建樹的發展期。我們對歐美經濟理論引進、借鑑的較多,也更習慣於用已有的經濟學理論來解讀中國的經濟發展。難以形成能自成體系並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學術流派。

  贏家通吃模式,美國大贏家

  一個國家的學者能否問鼎諾獎與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以及經濟學研究水平都是有一定關係的。而美國是當今世界經濟上最發達的國家,贏家通吃,所以它的經濟學研究水平在國際上是獨領風騷的。

  在79名經濟學諾獎得主中,美國學者有將近60人,其他獲獎者也主要來自歐美髮達國家。從獲獎者所在大學或機構來看,絕大多數集中在美國,這把美國推上了世界的經濟學研究“高地”;另一方面,美國的經濟學還通過學術交流和留學生培育而對外擴散,對整個世界的經濟學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而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經濟模式並不能完全套用的西方經濟學理念,研究人員在構築經濟理論時,也大多都是以本國經濟作為研究對象,這在以美國為首的主流經濟學中較難受到關注。

  評委的個人傾向

  經濟學家林毅夫曾經這樣闡述經濟學諾獎的評選機制:

  我常常説我不會得諾貝爾獎,因為我知道諾貝爾獎現在的選舉規則。基本上是由瑞典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每年發出1500封推薦信,邀請1500個人推薦。推薦裏面包含幾種人,第一,北歐四國現有經濟相關院校的正教授。第二,已經得了諾貝爾獎的人。第三,現在在國際上各個領域的領頭學者。

  我瞭解到這1500人當中,有一半的人會推薦自己,基本就是750票了,另外750票當中會非常分散,相對集中的大概也就十幾票,不到二十票,然後從連續幾輪都得到十幾票、二十票的人當中挑選五個人,再仔細看他們的貢獻是什麼,最後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來做一個推薦。那麼這相對集中的二十幾個人,都是誰推薦的?大部分是那些人的學生。也就是説,中國經濟學家當然也有不少人有機會被推薦,但只有一兩票,是不能進入的。

  按照林毅夫的説法,非歐美經濟學者在諾獎評審委員會佔據重要地位或許還需要一到兩代人的時間。隨着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主流期刊對中國經濟現象越來越重視,那個時候我們離諾獎就會更近。

  主流數據化、定量化在中國還處於起步階段

  可以看出,數學公式在獲諾獎的過程中扮演的作用越來越大。

  因為用數學方法、數學模型來解讀經濟學原理,可以使經濟學更加精確與可以實驗。如1988年的獲獎成果是關於市場平衡和有效使用資源的數學公式。1997年的獲獎成果是“期權定值公式”。2005年的獲獎成果是運用博弈論推進人們對沖突與合作的理解。2011年的獲獎成果是使用計量經濟學新方法分析經濟政策給經濟運行帶來的變化。2013年的獲獎成果是金融市場中資產定價研究的新方法。

  在這一獎項的引導下,經濟學發展逐漸集中在主流經濟學領域,研究方法推崇定量化、數量化,對社會現象的分析方式也都是從個體行為出發。有人認為這種相對單一的經濟學發展路線推動了世界範圍內經濟學的統一,提高了經濟理論研究的精確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使人們對經濟現象的認識和判斷更加有根據。但也有很多人持不同看法。

  然而,我們現在經濟學界所運用的一些主流數學模型基本上從美國引進,如果不針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實際創建自己的數學模型,很難獲得一個具有原創性的研究成果。況且,我國經濟學研究所需的數據資料也存在部分不完整、不透明的現象,導致統計結果影響到了定量分析的準確性。

  林毅夫認為,21世紀到二三十年代,中國經濟一定會變成全世界最好的經濟,發生在中國的經濟現象,一定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現象,解釋中國經濟現象的理論,一定是做出最大貢獻的理論,提出這種理論的經濟學家就會變成經濟學大師。這與諾獎得主弗裏德曼提出的“誰能解釋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誰就能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不謀而合。

  來自斯德哥爾摩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學者阿勒瑪斯也認為,不可否認美國學者如今在經濟學領域確實做出大量傑出的貢獻,但其他國家的經濟學家們也正在迎頭趕上,甚至展望在未來5年內會有中國學者摘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桂冠。

  這一天,還會遠嗎?

  部分內容來自《唯實》、人民日報理論、新華網(中新經緯APP)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9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經濟已世界第二 為何仍沒人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