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瑪麗哄3歲的兒子穿外套的時候,她已經上班快要遲到了。一頓倉促的早餐和關於穿哪雙鞋的爭執之後,兒子的情緒也很緊張了。頭出門前,兒子告訴瑪麗,他不想去幼兒園了,只想待在家裏玩。瑪麗直截了當的拒絕了之後,兒子蹲在地上大哭起來。那接下來,瑪麗是怎麼處理的呢?
在瑪麗看來,孩子離開家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她認為兒子的想法很可笑,這有什麼可難過的。她的方法是,用餅乾哄孩子,轉移注意力,給他講講幼兒園的生活很有趣。生活中,像瑪麗這樣做法的家長可不在少數,你可能覺得,這樣很好啊,孩子被好吃的吸引不就不哭了嗎,然後就乖乖去幼兒園了。作者説了,瑪麗其實是一個“忽視型”的家長,忽視型家長的典型做法是,漠視、忽視甚至輕視孩子的消極情緒。
忽視型家長的教養方式是啥樣的呢?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他們會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關閉情緒通道,認為孩子的情緒是不理智的,因此沒必要當回事,對孩子們的話也沒有興趣聽,認為消極情緒是有害的,然後不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認為時間可以解決一切。
有些家長並不是故意要這樣做,但從與孩子交流的實際行動看來,他們確實忽視了孩子的情緒。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凱文是一個四歲女孩的父親,他很疼愛女兒,每當女兒不高興時,他都會抱着她四處走,問她是不是需要什麼,想看電視嗎?還是想出去玩?吃巧克力會不會讓她高興點?凱文表現得很有耐心,他想盡快讓女兒開心起來。但是凱文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正面關注孩子的消極情緒。凱文不會問這樣的問題,比如你現在覺得怎麼樣?你是不是不太開心?因為凱文覺得,關注消極情緒是在火上澆油,會把消極情緒放大,他希望女兒每時每刻都開心,這是出於他保護孩子的本能。於是,就有意識地為消極情緒關上發泄的大門。
那麼這樣的教養方式,問題在哪呢?孩子並不能覺得自己的情緒被人理解,也並不能得到安慰。它會對孩子產生這樣一種影響,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是錯的、不恰當的、不被認可的。會覺得是自己身上有問題,才會有那種不好的情緒。試想一個4歲的小孩,老是在生氣的時候被人説,“別老像個小孩!”被人摸着下巴問,“我家寶貝的笑臉哪去了?”孩子收到這些信息,會這樣想,如果這沒什麼大不了,為什麼我會這麼難受?看來我的判斷是錯的。時間長了,他就會不相信自己的內心。導致他們的自尊感也很低。也不會調整情緒。
同樣導致孩子自尊感低的,就是脾氣火爆的家長,他們可就沒什麼耐心了,直接對孩子發一通火,警告孩子不許再鬧,再鬧就揍你。這種就是“壓抑型”的家長,不管孩子是不是有不良行為,他們對孩子的消極情緒都是批評的態度,經常斥責打罵孩子,認為消極情緒是孩子性格不好的表現,甚至覺得孩子不聽話、哭鬧是在給自己臉上抹黑。尤其是父親對待兒子的時候,一位冷酷的父親,覺得男孩子嘛,就應該經得起摔打,不然怎麼在殘酷的社會中經受考驗呢?甚至覺得悲傷情緒是浪費精力的,為丟了個玩具悲傷,不是什麼值得的事,你的小狗死了,悲傷一下還差不多。壓抑型的家長不認可孩子的情緒,這跟忽視型家長一樣,都會導致孩子不相信自己的判斷,懷疑自己的情緒。在長大後面對生活的挑戰,反而不會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