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哥:尋找重陽節的風俗: 賞菊, 登高, 釀酒

新聞哥:尋找重陽節的風俗: 賞菊, 登高, 釀酒

  上海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長壽之城。昨天,上海市老齡辦和民政局首次發佈了百歲老人調查白皮書。依據中國老年學學會“中國長壽之鄉”標準,2016年底,上海每10萬人中有百歲及以上老年人13.5人,達到長壽的代表性指標(≥7人);人口預期壽命為83.18歲,比全國平均水平(76.5歲)高6.68歲,達到長壽的整體性指標(高3歲);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79.66萬人,佔總人口5.5%,達到長壽的持續性指標(≥1.4%)。

  再過幾天就是重陽節了。重陽節,又叫“踏秋”節,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的習俗有哪些呢?

  重陽節習俗——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係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俗的組成部分。

  重陽節習俗——登高

  登高是重陽節的重要風俗。漢代此俗當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故事而來。 到了魏晉時代,登高的日期已專定在九月九日。《荊楚歲時記》説,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千金月令》也説:“重陽之日,必以餚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遊。賞菊以暢秋志。”東晉詩人謝靈運為了登高的方便,還自制了一種前後裝有鐵齒的木屐,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人稱“謝公屐”。

  重陽節習俗——飲菊酒

  古時重陽節,飲菊花酒之俗,漢代已經存在,《西京雜記》即載有此事。據説古代的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製的。在重陽時節,採下初開的菊花和青翠的枝葉,與黍米和在一起釀酒,釀成後一直保存到第二年重陽食用。《夢粱錄》則説:“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菊花為 ‘延年客’,故假此兩物服之,以消九之厄。”俗説飲菊花酒可以令人長壽。從醫學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益人們的身體健康。重陽佳節,在登高賞菊之餘,飲上一杯甘甜、健身的菊花酒,更增添了節日的情趣。

  重陽節習俗——吃糕

  重陽節吃糕,如同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都是應時節令食品。歷史上重陽糕經歷了多次變革:漢朝時叫“蓬餌”;唐朝時叫“麻葛糕”和“米錦糕”;宋時叫“菊花糕”、“重陽糕”;清朝時則叫“花糕”。從民俗意義上看,“糕”與“高”同音,古人相信“萬事皆高”之説。重陽時吃糕,象徵步步登高,意義獨特。據史籍載,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也被用於饋贈,頗具禮俗意義。《帝京歲時紀勝》載:“京師重陽節花糕極勝。有油糖果爐作者,有發麪壘果蒸成者,有江米黃米搗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為標識。市人爭買,供家堂,饋親友 ”。

  重陽節習俗——插茱萸

  古代重陽節插茱萸之俗風行。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種藥用植物。其味香烈,有驅蟲、除濕、逐風邪、治寒熱、利五臟等功用。古人把茱萸作為驅邪的神物,稱“辟邪翁”。每逢重陽節人人都要佩帶。這種習俗在漢代就已出現。《荊楚歲時記》中已有記載。

  到唐代流行甚廣,被大量寫進詩文中。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人萬楚的《茱萸女》也寫道:“山陰柳家女,九日採茱萸。復得東鄰伴,雙為陌上妹。插枝着高髻,結子置長裙。”宋代,插茱萸之俗不如以前盛行。宋代以後,重陽插茱萸的習俗開始衰微,而直接作藥用,在明清時,又用袋裝茱萸以避毒害。如今,插茱萸的習俗已不傳行。

  重陽節習俗——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説,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敍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8 字。

轉載請註明: 新聞哥:尋找重陽節的風俗: 賞菊, 登高, 釀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