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是《奧林匹克2020議程》頒佈之後,第一屆從籌辦之初就全面規劃管理奧運遺產的奧運會。隨着冬奧臨近,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上有關如何利用冬奧遺產的話題成為委員們討論的熱點。
按照國際奧委會的定義,奧運遺產是由願景產生的結果;它包含了所有因舉辦奧運會和體育賽事而對人民、城市和地區以及奧林匹克運動而產生或加速其發展的、可見和不可見的、長期正面效益。圍繞上述冬奧遺產的利用,北京商報兩會三人行欄目邀請了三位政協委員從經濟學、服務主體、教育角度獻策。
把冰雪產業做成四季生意
站在經濟學的角度上,一個產業要可持續發展,要從需求、供給兩方面考慮。具體到冬奧遺產,市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科研處處長賈玉革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需求就是消費者對冰雪運動的喜愛。調研顯示,重大賽事可以顯著提升地區旅遊吸引力,利用冬奧會場館、設施、賽事管理經驗等,承辦國內外重要冰雪賽事,以此增強消費者對冰雪運動熱愛的持續性和對北京冰雪資源的黏性,不斷擴大冰雪產業受眾人員規模,為實現冰雪產業的規模經濟效益奠定基礎。依據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只有達到初步規模經濟效益後,冰雪產業及其配套產業鏈條才能良性搭建和延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有了需求後,就要有供給,這是賈玉革認為最重要的,“因為消費者的熱愛已經激發起來了,只是增加黏性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場館要運營起來,要立足於‘四季冰雪’的理念,提升冰雪運動場館的盈利能力”。
在賈玉革看來,“‘四季冰雪’的核心是解決冰雪運動場館,特別是户外雪場一年四季的活動策劃與收入來源。數據顯示,我國體育旅遊市場正在逐步擴大,體育旅遊大眾化時代來臨。在消費者喜愛的參與型體育旅遊項目中,爬山、馬拉松、騎行、冰雪運動、徒步排在前列。户外冰雪場館、設施建設在資源稀缺的優質山地地區,利用地勢優勢在雪場周邊開發山地騎行、徒步步道,融合冰雪旅遊、運動體驗、住宿餐飲、文化休閒的價值,多元化經營拓展收入來源的同時進一步促進了各產業的融合發展”。
完善場館周邊服務設施
2022年冬奧會在北京、延慶、張家口3個賽區佈局場館,其中北京首鋼園區承辦北京2022年冬奧會滑雪大跳台比賽項目,冬奧會後,首鋼滑雪大跳台將成為世界首例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場館,成為專業體育比賽和訓練場地,並面向公眾開放用於大眾休閒健身活動。
站在場館服務主體的角度,市政協委員、北京首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市場開發部部長丁利霞建議,“積極做好場館賽後利用,做好周邊相關商業設施、服務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
如何有效的進行場館的利用?她進一步向北京商報記者解釋,“首先場館建設本身一定要具備多元化的功能,能夠有效的進行角色的轉換,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其次周邊商業和服務功能要相配套,才能使其煥發出活力。比如與周邊的歷史文化相結合,可以形成‘文旅+冰雪’,與周邊的建築環境相結合,可以形成‘景觀+冰雪’等等。只有將周邊的商業及服務設施不斷的進行完善和配套,才能夠煥發活力、聚集人氣”。
以首鋼園區為例,“已經建成四塊冰訓練館、滑雪大跳台、運動員公寓等。我覺得周邊還缺少高端的教育機構、醫療機構、高品質的酒店及商業等;目前園區內的國際人才社區及城市織補區的建設也暫時放慢了腳步。所以我覺得做好場館周邊相關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對引入市場化服務主體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也關係到今後的可持續發展”,丁利霞表示。
重視文獻等無形奧運遺產
除了以上兩位委員提到的冬奧有形遺產,無形遺產也是值得關注的一方面。曾獲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25米手槍金牌的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射擊運動技術學校高級教練員陳穎的提案,就聚焦在冬奧無形遺產中的文獻(奧運知識)遺產上。
奧運文獻遺產能較客觀地反映奧運會舉辦城市在社會、政治、經濟、環境、文化、體育等可持續性方面發生的變化。“根據調研顯示,我市各企事業單位、社區居民和大中小學校體育學科的奧運知識學習教育普及存在問題有:社區、單位、學校重視程度不夠。手段單一,內容陳舊,活動課程缺乏吸引力,尤其受到專業知識的侷限,對於案例分析缺乏實踐支撐。社區、單位、學校等偶爾聘請相關專家進行宣講,受限於資源的配置,宣講具有不固定性。”陳穎表示。
為此,陳穎從兩方面提出詳細建議:在北京市體育局牽頭下,編寫簡明趣味的全民奧運知識普及讀本(紙質或電子),使學習內容有依據。製作寓教於樂的奧運知識宣傳音視頻作品,豐富全民健身活動,幫助指導科學健身鍛鍊。支持並建立體育冠軍等人才聯盟或協會在全社會設立冠軍公益課、冠軍宣講團,宣講普及奧運知識、冠軍體育精神和勵志心理建設等,傳承無形的“奧運遺產”。
“建議在北京市教委牽頭下,編寫簡明趣味的奧運知識普及讀本(紙質或電子)、利用全媒體平台對大中小學生羣體傳播奧運知識。邀請體育界相關人士和冠軍等進校園參與公益活動,豐富學校體育學科內容、幫助指導學生科學健身鍛鍊。支持體育冠軍在學校設立冠軍公益課、冠軍宣講團,宣講普及奧運知識、冠軍體育精神和勵志心理建設等,支持對體育老師進行業務培訓,並和科研機構、學校等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奧林匹克體育教學示範集羣”,陳穎進一步補充。
北京商報記者 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