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前,在德國沃爾夫斯堡沒有足夠話語權的迪斯,一週後卻在安徽,距離江淮汽車只有15公里的地方,大肆宣揚着自己的主權。
北京時間12月8日,在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揭牌暨研發中心竣工和製造基地開工儀式現場,遠在德國的迪斯,用視頻獻詞的方式,參與了這場對於大眾而言,有着重要戰略意義的活動。
“在未來的三年中,我們將通過這座位於安徽的研發中心,開發基於MEB平台的車型和全新的純電動產品矩陣,並提供領先的技術解決方案。今年約10億歐元的投資,將加速大眾汽車(安徽)的發展。而大眾汽車(安徽)的發展,也將進一步強化中國市場在集團電動化、數字化戰略中的作用。”
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迪斯面對坐在台下的書記、省長,以及江淮汽車董事長安進,視頻中的迪斯言語堅定,彬彬有禮,一再強調着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也幾次向安徽省政府和領導表達着謝意。
“這將是一個三贏的局面”,從江淮大眾改名的那一刻起,類似的觀點便相繼出現在了網絡之上。的確,通過大眾(安徽)公司的成立,大眾能夠更加快速地完成其電動化產品佈局,江淮可以有機會學習更加先進的造車技術和經驗,而此前已經“慧眼識蔚來”的安徽省政府,也將因為這一巨頭的進入,再次加強其“汽車產業”的硬實力……看起來,這確實是一場三方都有利可圖的牽手。
但隨着這幅“宏偉藍圖”被慢慢展開,我們才發現,原來手執畫筆的,從頭到尾都只有大眾而已。
一場獨角戲
從江淮大眾成為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大眾安徽)的那天起,除了不到四分之一的股權,江淮在這家公司中,幾乎已經沒有了任何話語權。
首先,在於管理層的構成。
企查查顯示,12月2日,隨着大眾增資的完成,大眾安徽的高級管理人員發生了一次較大的改變,人數由此前的10位減少至6位。雙方人員數量佔比也從此前的5+5,變成了4(大眾)+2(江淮),其中董事長和總經理都由大眾中國CEO馮思翰一人承擔。
(截圖來自企查查)
而管理層人員的改變只是大眾全權控制這家公司的一個具象表現,在其背後,實則代表的是此前江淮大眾整套結構的大換血。
11月份,在江淮大眾正式變更為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的公告發出前,一位自稱為江淮新能源研究院內部人士的消息者曾透露,在大眾完成對江淮大眾和江淮控股的增資後,大眾中國將原江淮大眾營銷團隊直接砍除。而此前,這個團隊主要是由江淮內聘人員組成,據他透露,內部人員繁雜,來自各個背景身份的都有。
事實上,這一點,早在今年6月份,吳少革以“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銷售事業部總經理的身份公開亮相時,就已經顯露端倪。
當時便有媒體報道,吳少革其實早在去年年底便已上任,而任職後便立即對此前江淮大眾的營銷體系和管理團隊進行了重組,業務模式由此前的“總部制”轉向“區域制”,並且在組建東、南、北三大營銷大區的基礎上,未來公司的整個營銷總部或許也將從合肥向北京遷移。
而除營銷之外,更為重要,同時也是江淮最為看重的研發層面,大眾似乎也沒打算“帶江淮玩”。上述內部人士曾表示,大眾安徽的公司定位將低於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僅做大眾品牌車輛的國產化導入和製造。新研發基地有中方研發人員,但不涉及研發任務以及實驗測試。也就是説,大眾安徽對於大眾而言,更多承擔的或許只是代工一角。
而這一情況在馮思翰的現場發言中,也基本得到了證實。
(大眾中國CEO馮思翰)“創建研發中心,是我們為此邁出的第一步,該研發中心聚焦在產品產業化方面,我們將逐漸擴充大眾汽車(安徽)的員工數量至500人。這些人才將有機會前往大眾汽車集團德國總部及其研發中心接受培訓,內容包括:數字化、整車測試和認證、產品管理,以及電子產品開發。”
數字化、整車測試和認證、產品管理,以及電子產品開發,當這四項內容從馮思翰的口中説出時,大眾的潛台詞無疑在説着,“大眾集團只想讓大眾安徽學會如何更好地數字化造車,至於整車研發,還是交給我們來完成。”
而從之後馮思翰的發言中,我們也不難看出,這一研發中心的構建,更多或許是為“大眾汽車集團在安徽打造一個電動出行基地做準備。”這不僅能夠方便其與國軒高科開展電池技術的研發,同時也方便“在大眾汽車(安徽)工廠周邊,建造一個專屬供應商園區。”
江淮當自強
“我們將以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的心態參與合作的全過程,堅持創新與開放合作發展,與大眾汽車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學習,加速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吸收大眾汽車優秀的造車經驗,不斷提升自身研發及製造能力。在電動化、網聯化、自動駕駛、智慧出行等領域與大眾汽車不斷深化新的合作,推動新時代新能源移動出行的創新發展,共同努力實現雙贏,為將安徽建設成為中國電動出行和數字化的新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新能源汽車高地,為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江淮汽車董事長安進)在活動現場,安進的“場面話”依舊得體。但相信他心中不會不明白,從目前的結果來看,他口中的“雙贏”,一方是指大眾,而另一方或許更多隻能是安徽省。歷經了這一場起起伏伏的合作之後,江淮或許還是那個江淮。
當然,除了獲得了“思皓”之外。在江淮的產品戰略中,這個此前由江淮大眾共同創建的品牌,將成為此後江淮乘用車的代名詞,其中不僅包含了之前的江淮新能源,同時也將發展油車產品。
雖然沒有明示,但大眾安徽的成立就已經説明,未來大眾在中國的重心將慢慢移至於此,上汽和一汽長遠或許都將受到影響,就更不用説沒能砸出半點水花的思皓了。
(思皓E20X)不過,沒有了大眾的思皓,與此前也沒有什麼不同。畢竟即使身上留着大眾的基因,這個品牌不僅沒能如同上汽和一汽一樣,擁有一個屬於大眾的名字,而且就連研發層面似乎也都是完全獨立的。
據上述人士透露,此前江淮大眾和江淮新能源是完全獨立的公司,各司其職,江淮新能源研究院和江淮大眾研發團隊甚至到了“相看兩厭”的地步。
他表示,雖然已經有量產產品上市,但江淮新能源從頭到尾都只賣產品,不做任何技術輸出。由於江淮大眾方面除了有幾個已經從江淮新能源離職的員工之外,整個團隊都是由新人構成,江淮方面首先斷絕了對江淮大眾的技術支持。
而江淮的態度,或許也同樣代表了大眾,不然本是大眾旗下十三個子品牌之一的思皓,為何會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裏,沒能留下一點存在感。如果大眾真的將它視為帕薩特、高爾夫那般的存在,那麼以其在中國的影響力,思皓不會只是現在的樣子。就算只依靠大眾在中國強大的銷售渠道,思皓的銷量也不會如此慘淡。
因此,從某種角度來看,由江淮主導的思皓,或許反而要比此前有更多的發展機會。這一點,在今年廣州車展也有所體現。
車展期間,思皓新能源發起了“夢想合夥人”的招募活動,面向新能源汽車經銷商,以及急需轉型升級的燃油車經銷商,發起號召,並且最高提供338萬元的創業基金作為支持。同時,除傳統的4S店之外,思皓新能源還將推出思皓城市展廳、思皓空間,和思皓展示點三類銷售中心。而這樣的變化無疑是為思皓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確實有着重生的感覺。
至於產品層面,我們不知道未來大眾是否還會在思皓之上有所投入,但起碼它已經得到了江淮新能源的全部支持,有了一方的重視,產品力一定會比此前好得多。
最近的車市並不太平,洗牌的速度愈發快了起來。就在20天前,我們才剛剛目睹了一場國有汽車集團的落幕——11月20日,瀋陽市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債權人對華晨汽車集團的重整申請,而這也宣佈着,這個最早實現在美國上市的中國車企,正式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覆盤華晨這一路,可謂“成也寶馬,敗也寶馬”。一直想用“市場換技術”的華晨,卻終究寶馬帶來的短暫利潤中,丟失了自己。而如今,同樣也希望“吸收大眾汽車優秀的造車經驗,不斷提升自身研發及製造能力”的江淮,也面臨着十幾年前,擺在華晨面前同樣的選擇。
不過,與華晨一路“向下”不同,江淮表現出了想要奮力一搏的慾望。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眾的重心或許更多將在大眾安徽之上,思皓的發展之路,還在江淮自己手中。而且,比起華晨從內到外散發出的濃重官僚氣,無論是企業風氣還是造車的技術水平,江淮新能源的基因依舊還在。所以這一次的變化對於江淮而言,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