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鏈上公益公開透明
專訪阿里公益基金會秘書長王瑞合
本刊記者/郜曉文
發於《中國慈善家》2020年第5期
新冠大流行引發的全球公共衞生危機,給全世界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生命和社會災難,也給各國的公益事業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批領先的中國企業和公益機構,從救助武漢走向馳援全球。其中,阿里巴巴及其公益基金會憑藉先進的數字化網絡平台和物流體系,在提供資金、物資援助、技術支持和信息服務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呈現了中國企業開展全球公益的一個樣板。
據今年7月阿里巴巴發佈的2020財年公益“財報”顯示,截至財年底,各項抗疫投入總計超33億人民幣,其中超20億元用於醫療物資採購、運輸、疫苗研發等,所捐贈物資涵蓋了除南極洲之外的所有大洲,物資總量超2億件。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秘書長王瑞合近日在接受《中國慈善家》專訪時表示,基金會的成功經驗主要出於兩點:一是基金會和企業之間的密切關係;二是阿里內部的公益文化,使阿里的商業平台和技術優勢充分為公益目的所用。短短十年間,阿里公益基金會迅速成長為中國最具活力和成長性的基金會之一。
《中國慈善家》:請你介紹一下阿里開展全球抗疫的情況,它為全球緊急救援提供了哪些經驗和啓示?
王瑞合:阿里從1月份開始抗疫,包括物資捐贈、保障醫護和疫區居民生活、打造全球資源共享平台等等,現在項目還在持續。從全球來看,應該説我們的物資支持覆蓋範圍是比較廣的,支援力度也是最強的。截至目前,我們整個物資捐贈的數量達到了2億件,截至3月31日實際投入達到了人民幣30多個億,可以説除了南極洲之外,疫情所及的區域我們都覆蓋到了。
在抗疫的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地總結,如何能夠真正高效、安全、快速實現這種救援。我覺得,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經驗。
第一,提早佈局。從大年三十開始,阿里就在線上動員1萬名員工參與抗疫,也就是説,接近集團員工總數1/10的人投入其中。希望能夠搶在疫情擴大之前,提前在平台上做好物資儲備,調劑口罩、護目鏡和防護服等物資的生產。
第二,物流網絡。阿里的菜鳥全球物流網絡,能夠覆蓋到全球幾大洲,社會捐贈的醫療和生活物資都依靠物流支持。尤其在武漢疫情嚴重的時候,菜鳥物流網絡發揮了關鍵作用。另外,基於之前與航空公司深入的業務合作,我們能夠較快地以低廉的價格找到運輸飛機。
第三,技術支撐。互聯網公司的優勢之一是能把各方的資源連接起來,建立一個共享的平台,而公益也追求全民、共享、透明的目標,藉助互聯網平台的優勢使每個人都獲益。阿里雲獨到的算法技術,為各行業抗疫提供數字化的解決方案。
第四,團隊協作。一方面我們要在全球採購和分發物資;另一方面是搭建物流網絡,做好供需對接和資源調配,這個工作非常考驗一個團隊的協作能力。阿里這個企業的生態本身是多元的,公益項目也希望藉助整個企業生態繁榮,更多地把企業的優勢都用上。
作為一家企業基金會,我們和阿里集團的關係比較緊密。我認為,公益動員企業的資源和動員社會的資源性質上是一樣的,它都是公共資源的一部分。這樣我們有資源的優勢、平台的優勢和技術的優勢,再加上我們有靈活的、高效的執行力,在抗疫中就能夠很好地發揮我們的作用。
《中國慈善家》:在慈善“走出去”方面,阿里還做了哪些工作?
王瑞合:在海外公益方面,實際上我們有很多國際化的項目,比如我們聯合中國扶貧基金會在國外做的愛心包裹的項目,支持非洲的兒童上學。2016年,我們與聯合國婦女署合作捐贈了500萬美元,幫助全球需要幫助的婦女,支持她們開展創業和就業。2017年、2019年全球女性創業者大會在杭州舉行,探討如何利用互聯網企業的優勢更切實地開展支持女性創業的工作。
馬雲老師希望阿里的每一個人,都要有比較高的站位,樹立未來觀、全球觀和全局觀。也就是説,我們不光要解決眼前的社會問題,還要着眼未來,站在全球的背景下去思考問題。阿里基金會也是秉承這個理念在做事情。
(2019年11月22日,埃塞俄比亞蒙特巴巴小學,中國扶貧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聯合發起的國際愛心包裹項目舉行發放儀式,565個來自中國的國際愛心包裹被髮放到學生手裏。)
《中國慈善家》:基金會的公益戰略是怎麼規劃的,你怎樣評價目前項目取得的成效?
王瑞合:阿里基金會在2011年成立的時候,資助的重點是環境保護,但事實上到2018年的時候,我們已經把業務範圍擴大了,主要是四塊內容:第一塊是環境保護,第二塊是脱貧致富,第三塊是三小時公益,第四塊是平台公益。這四方面目前都有固定的公益項目。作為一家基金會,雖然我們沒有把救災納入進去,但每年的預算都有預留這一塊資金。而且一旦發生重大的災害,隨時會啓動理事會表決,投入的資金應該説沒有上限。
早在2010年,時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馬雲就曾宣佈,每年阿里巴巴將拿出千分之三的營業收入投入環保。阿里公益基金會成立5年多以來,一直聚焦環保領域,支持中國草根環保組織的發展。
在阿里的公益平台上有一些輕量型的工具,比如像“螞蟻森林”這樣有趣的小遊戲,讓老百姓便捷地參與到環保公益中,潛移默化地培養人們的環保意識。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們在做自然教育,從2014年開始組織全國自然教育論壇,通過公民互動,推動中國自然教育和環保事業的發展。
《中國慈善家》:怎樣建立互聯網公益的信任機制?在利用技術賦能公益上,阿里還有哪些創新之舉?
王瑞合:信任是公益的生命,技術首先要服務於這一點,今年95公益周,我們發佈了《公益鏈技術和應用規範》,就是建立一個技術標準,讓鏈上公益項目公開透明,在平台上付款之後公眾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這是通過區塊鏈來解決的。核心就在於它是純粹平台化運作,在線上都是公開的,而且沒有成本。我們希望所有的公益組織都有這樣的一個魄力。
2016年,阿里公益平台就上線區塊鏈了,現在70%的公益項目實現了上鍊,今年內會實現百分百上鍊。當然,出於對捐贈人或受益人的保護,我們會做一些加密處理,不會直接把名字或身份證號寫上去,但是你要查清楚他到底是誰,在整個鏈上都是能顯示的,所有的數據都記錄在線上。這是一場公益革命。
我們希望用自己的專業能力來做公益。比如,AI識別垃圾分類,在支付寶上一掃,它就能告訴你是幹垃圾或濕垃圾。再比如,智慧養老服務,一個人從門口進來,給你安上各種物聯網智能設備,冰箱裏你拿出來一罐牛奶,它會給你記錄一下,還剩兩罐了,它會説你要不要買牛奶,直接在天貓上就下單了。這些創意利用了阿里的智能技術,又能幫你解決社會問題,也是一種公益創新。
《中國慈善家》:你認為阿里基金會的工作還有哪些方面需要進一步努力?
王瑞合:我們在執行力上是高效率的,而且強調結果導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當然,公益涉及的社會問題的解決是很複雜的,這對我們的員工其實是更大的考驗,需要在綜合考慮社會需求的情況下,快速高效地解決這些問題。
當然,從高效解決社會問題的角度,我們還需要做輕重緩急的排序,如何能夠多快好省去解決問題。做好權衡和對接,需要有足夠的智慧,把戰略和資源佈局好,才能去解決協調關係。所以,基金會搭建了一個很高的頂層設計的框架,我們需要把企業和社會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
阿里公益基金會成立的時間不算很長,在很多方面還需要向國內外優秀的基金會學習。比如,對公益這件事情的深刻理解,特別是對戰略方向的思考,怎麼用最專業、最高效的辦法解決問題。阿里的優勢在於技術和平台,但是怎麼服務於公益戰略、提高專業化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們需要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