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和土耳其為何又起爭端?

法國和土耳其為何又起爭端?

10月29日,發生襲擊事件的尼斯聖母大教堂外。(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繼10月16日發生巴黎教師“斬首”案後,10月29日法國東南部城市尼斯的一所教堂發生一起持刀傷人事件,導致至少3人死亡,其中兩人被割喉。襲擊者犯案和被捕時多次高呼宗教口號。法國總統馬克龍將這兩次事件定性為“伊斯蘭恐怖襲擊”,發誓打擊“伊斯蘭分裂主義”。

在此期間,法國因土耳其總統的不當言論召回駐土大使,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號召伊斯蘭世界抵制法國產品,土耳其的呼籲在不少中東和伊斯蘭國家引起廣泛響應。另一方面,不少歐洲國家表示支持法國的立場,紛紛批評埃爾多安的言論。

為何是法國和土耳其?

法國長久以來一直是西方文明的代表國家之一,在歐洲大陸尤其如此。法國曾經深受宗教影響,但在1905年《政教分離法案》通過之後,宗教徹底離開了政府和學校等公共領域。該法案對公共意識進行了闡釋,認為宗教信仰屬於私人領域,國家無權干涉;政府屬於公共領域,宗教不能對其施加影響。學校作為公共領域的代表,教學中不帶有宗教色彩已經成為法國社會的共識。而這一世俗化的措施也降低了天主教在法國人家庭中的代際傳承。

隨着穆斯林移民在法國的比重不斷增加,伊斯蘭教在法國成為第二大宗教。與天主教在法國的狀況相反,伊斯蘭教的代際傳承非常強,世俗化的措施並沒有對穆斯林產生足夠的影響力。個人的宗教信仰和法蘭西共和國價值觀之間的衝突也在法國愈演愈烈。

後冷戰時代,美國主導下的西方世界對中東地區採取的政策導致了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嚴重對立,恐怖襲擊事件不斷髮生,法國成為歐洲恐怖襲擊的重災區。而隨着法國國內的族羣矛盾的激化,極右翼勢力在法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馬克龍當選總統之後立志重塑法國,提振法國經濟,降低財政赤字,對內打擊恐怖主義和伊斯蘭分裂主義,對外重回戴高樂主義,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要在國際問題上發出法國自己的聲音。在他的努力之下,法國的經濟形勢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國內的改革也逐漸看到希望。

但隨着今年疫情的蔓延,法國經濟遭受重創,各項改革停滯不前,族羣矛盾在惡劣的經濟環境下繼續升温,九月份以來在法國就發生了數起恐怖襲擊事件,其中的教師“斬首”事件更是讓普通的法國民眾喪失了最後的耐心。本就一直推動打擊極端勢力的馬克龍更是直接在講話中將恐怖襲擊和伊斯蘭聯繫在一起;尼斯遇襲後,馬克龍再次將恐怖襲擊和伊斯蘭聯繫起來,強調法國將保護共和國價值觀,號召法國人民團結起來,抵制分裂。歐洲的眾多國家和媒體對法國表達了堅定的支持,體現了他們對於馬克龍堅持的共和價值觀的認同。

面對法國的表態,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表示了不滿。他表示馬克龍“需要精神治療”,並號召抵制法國商品。法國也召回了駐土耳其大使,雙方的矛盾升級。而眾多的伊斯蘭國家和民眾一致譴責法國政府並抵制法國商品,其中還包括和法國關係甚好的馬格里布國家。

中東地區曾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地,一戰後帝國被肢解,曾經的帝國領地被世界列強瓜分,各方在中東及北非扶植代言人,紛紛建立起世俗化的政權,並獲得了不錯的發展。土耳其作為一個世俗化非常成功的國家,一度與歐美走得很近,成為北約成員國並積極加入歐盟。但由於土耳其本身的宗教信仰問題,儘管國家已經實現了世俗化,仍然為歐洲國家所顧忌,加入歐盟的申請遲遲得不到通過,也就逐漸失去了耐心。

土耳其現任總統埃爾多安是一個宗教背景深厚的人,在他的領導下土耳其慢慢朝着宗教化發展。隨着中東眾多的世俗化國家陷入了戰亂之中,土耳其也漸漸顯露了自己的意圖:希望舉起伊斯蘭國家領袖的旗幟。因而在近年來的國際事務和地區衝突當中,土耳其都表現出積極的態度,試圖提升自己在區域內和伊斯蘭國家中的影響力,與美、俄、法等國家都發生過沖突,其行為時常令人為之側目。此次埃爾多安因馬克龍的發言而發出號召,得到了眾多的回應,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政治目的,但也反映出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之間的矛盾正越來越激化。

面對歐洲範圍內上升的右翼保守勢力,在歐洲生活的穆斯林未來必將面對更多的困難。而面對宗教意識抬頭的伊斯蘭國家,西方國家將採取怎樣的態度去應對呢?如何建立起有效的世界秩序,避免衝突,是未來世界政治努力的方向。

葉劍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語系主任、副教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5 字。

轉載請註明: 法國和土耳其為何又起爭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