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
秦孝公,嬴姓,趙氏,《越絕書》作秦平王,《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秦獻公之子,戰國期間秦國國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衞鞅(即商鞅)實施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樹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心集權的一起,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一致我國奠定了根底。
歷代名人對秦孝公的前史評估:
賈誼:“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堅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全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鬥諸侯。所以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以外。”
司馬遷《史記》:“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以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
范曄《後漢書》:“時秦孝公雄強,威服羌戎。”
賈思勰:“秦孝共用商君。急耕戰之賞。傾奪邦鄰而雄諸侯。”
唐甄:“昔者孟子之世,全國強國七,秦孝公發奮於西陲,布恩惠,振孤寡,招兵士,明賞功,西斬戎王,南破強楚,虎視六國,狙以濟之。”
曾國藩:“至秦孝公,捐禮讓而貴戰役,棄仁義而用詐譎,苟以取強因而矣。
電視劇《大秦帝國》中侯勇版秦孝公
電視劇《大秦帝國》中的秦孝公和商鞅
二、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
秦惠文王,又稱秦惠王,嬴姓,趙氏,名駟,秦孝公之子,戰國期間秦國國君,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衞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變成秦國榜首王。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一致我國打下堅實根底。
秦惠文王的人物評估:
秦惠文王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點。對張儀,贏駟求之,試之,任之,信之。在秦與到列國間雜亂的邦交奮鬥中,屢次反轉危勢,擊潰五國滅秦之兵。繼孝共用商鞅以後譜寫了又一頁君臣合璧華彩華章。自此,直到秦始皇一致我國,秦國用士“不唯秦人”變成不變的路線。用張儀,又不唯採張儀之策。當張儀與司馬錯對是不是平蜀發作劇烈爭辯時,贏駟毅然委任司馬錯領軍平蜀,展示了贏駟審時度勢,高屋建瓴的王者風儀。
電視劇《大秦帝國》富大龍版秦惠文王
影視劇中張儀形象
三、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
秦武王,又稱秦武烈王、秦悼武王,嬴姓,名蕩,秦惠文王之子,戰國期間秦國國君,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
秦武王重武好戰,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
秦武王身高體壯,喜愛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説等人都因而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王與孟説競賽舉“龍文赤鼎”,成果大鼎脱手,砸斷脛骨,到了黑夜,氣絕而亡,年僅23歲。
歷代名人對秦武王的前史評估:
賈誼:“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司馬遷:“武王有力好戲”。
電視劇《羋月傳》中的秦武王
秦武王舉鼎
四、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稱秦昭王,嬴姓,趙氏,名則,又叫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期間秦國國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為我國前史上在位時刻最長的國君之一。
秦昭襄王在位前期,由其母宣太后當權,外戚魏冉為宰相,史稱“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引薦白起為將軍,先後打敗三晉、齊、楚等國,獲得魏國的河東和南陽、楚國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昭王遵從魏國人范雎的話,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宰相,改為實施遠交近攻的戰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公元前256年攻陷東周王都洛邑,滅亡了周朝和西周國,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秦昭襄王駕崩一年後,東周國也被其孫秦莊襄王所滅),奠定了秦一致戰役的成功根底。
秦昭王的前史評估:
秦昭王在位時刻是秦歷代君王中最長的,在最終六七位秦君王中,他控制的時刻超過了上一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總和,也超過了後面的孝文王、莊襄王和始皇帝的總和。
他在政治軍事諸方面都樹立了出色的勳績,特別是軍事方面的成果,即便較之始皇帝也毫不遜色,他重用范雎、白起等人,為秦國的開展做出極為出色的前史奉獻,昭王年代是秦國開展史上最首要的決勝年代。翦伯贊説,昭王末年,“秦對六國的奮鬥已獲得決定性成功”是非常精闢的結論。雖然晚年他獨裁獨斷形成若干損失,聽信應侯之言,損失滅趙良機,冤殺名將白起,這些都不能掩蓋他的前史功績,也不能掩蓋這個年代秦國在各方面突飛猛進的現實。昭王年代是和孝公年代、秦王政年代(稱帝前的期間)並駕齊驅的首要年代。
影視劇中的秦昭襄王
白起畫像
五、秦孝文王(前250年-前250年)在位3天
秦孝文王,亦稱安國君,嬴姓,趙氏,名柱(一作式),秦昭襄王次子,秦始皇祖父,戰國期間秦國國君,在位僅3天。
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指令大赦罪人,按功讚譽先王功臣,優待家族親屬,撤除王家園囿。秦孝文王於公元前250年秦顓頊歷十月行繼位之禮,三日後為其父除喪期間逝世,葬於壽陵(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北),其子秦莊襄王繼位。
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
六、秦莊襄王(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
秦莊襄王,又稱秦莊王,嬴姓,趙氏,本名異人,後改名為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戰國期間秦國國君,公元前249年—公元前247年在位。
秦莊襄王繼位後,指令大赦全國,按功讚譽先王功臣,優待家族親屬,施捨於民。並尊生母夏姬為夏太后,養母華陽夫人為華陽太后,錄用呂不韋為相邦,封文信侯。趙孝成王也自動派使者將趙姬母子送還來交好秦國。
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東周文公與諸侯密議攻擊秦國,秦莊襄王得悉,命呂不韋率軍攻滅東周國,遷東周公於陽人聚(今河南省臨汝縣西),不停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至此,周王朝最終剩餘的實力被根除。同年,秦莊襄王命蒙驁伐韓,韓國被逼割讓成皋、鞏等地。秦國的地界延伸至大梁,初置三川郡。秦莊襄王二年和三年,莊襄王接連指令蒙驁攻擊趙國,秦莊襄王命蒙驁攻擊趙國,奪取了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榆次(今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新城(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西南)、狼孟(今山西省陽曲縣東北)等三十七座城池。同年三月,蒙驁又攻取了魏國的高都(今山西省晉城市東北)和汲(今河南省衞輝市西南)。
秦莊襄王的前史評估:
《史記·秦本紀》:“莊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秦不停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使蒙驁伐韓,韓獻成皋、鞏。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二年,使蒙驁攻趙,定太原。三年,蒙驁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趙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王齕攻上黨。初置太原郡。魏將無忌率五國兵擊秦,秦卻於河外。蒙驁敗,解而去”。
影視劇中的秦莊襄王
影視劇中的呂不韋
七、秦始皇帝(前247年-前221年)在位秦王26年,(前221年-前210年)在位秦始皇帝11年。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又叫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我國前史上聞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榜首個稱皇帝的君主。
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去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結了一致我國大業,樹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一致的中心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我國本鄉的邊境。
秦始皇認為自個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謂,是我國前史上榜首個使用“皇帝”稱謂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一起在中心實施三公九卿,辦理國家大事。當地上廢棄分封制,代以郡縣制,一起書同文,車同軌,一致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構築萬里長城,構築靈渠,交流水系。
秦始皇是我國前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年代人物,是我國前史上榜首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我國和國際前史產生深遠影響,把我國推向大一統年代,奠定我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根本格式,被明代思維家李贄稱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的前史評估:
雖然秦朝只是延續了15年,但秦始皇建立的控制形式卻一向延續下去。秦始皇是我國2000餘年中心集權封建帝制的首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為任何別的帝王所難以比較。國際前史上,創始了一個巨大帝國的帝王還有很多,但他們的實際影響卻無法同秦始皇比較。
我國人員前史上一向佔國際人員的20%以上,對我國有首要影響就可視為對國際有首要影響,並且因為中心集權和忠君思維,帝王對我國前史的影響遠大於對別的很多國家的影響。由此,能夠看到秦始皇對於我國甚至國際所起的至關首要的效果。
歷代名人對秦始皇的評估:
主父偃:“秦皇帝任打敗之威,蠶食全國,併吞戰國,國內為一,功齊三代。”
桑弘羊的論著中必定秦始皇一致我國的功績是“功如丘山,名傳後世”。
李世民:“近代平一全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漢武驕奢,國祚幾絕。”
李白: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李贄:“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生,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國際。是聖是魔,未可輕議。祖龍是千古英豪掙得一個全國。”
章太炎:“雖四三皇、六五帝,曾缺乏比隆也。”
翦伯贊:“在我看來,秦始皇是我國封建控制階級中的一個出色的人物。我説秦始皇是我國封建控制階級中的一個出色的人物,不是因為他是一個王朝的創立者,而是因為他不自覺地適應了我國前史開展的傾向,充當了我國新興地主階級拓荒路途的前鋒,在我國前史上,消除了封建領主制,創始了一箇中心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新的前史年代。“
魯迅:德國的希特勒先生們一燒書,我國和日本的論者們都比之於秦始皇。秦始皇真實委屈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閒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一致思維。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很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維”,卻是博採各種的思維的……可是成果通常和英豪們的豫算不一樣。始皇想皇帝傳至萬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農書和醫書,而秦曾經的這一類書,現卻偏偏一部也不剩。
程步:秦始皇不為暴君,假如搞一個暴君排行榜,秦始皇肯定進不了前十。
西方人評估秦始皇:
西方人向來敬畏我國邊境之寬廣,差異在於,歐洲老是小國樹立,而我國則是一個一致的國家。這首要是因為政治及社會要素形成,而不是山脈隔絕等地輿要素。當然,我國的一致,秦始皇起過首要效果。
在西方,人們常把秦始皇與羅馬帝王愷撒混為一談。大體説來,羅馬帝國與秦控制期間的人員、面積差不太多。但比羅馬帝國控制時刻短,愷撒身後,帝國土崩瓦解。秦朝則否則,這是秦始皇獨具影響的因素。因而在任何一個國際出色帝王排行榜上,秦始皇簡直都被排在最高或挨近最高的方位上。
秦始皇畫像
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