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我們的獲得感】“我們現在的學校可好了”
光明日報記者 劉博超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領域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改善農村薄弱校辦學條件、解決隨遷子女就讀、城市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等議題與民生緊密相連,成為百姓感受更好教育的窗口。本版特擷取三個側面,講述更好的教育帶給人民的獲得感。
給留守兒童一個温暖的家
農村寄宿制學校是留守兒童的聚集地,也是義務教育辦學條件的薄弱環節。2014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要求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其中,特別要求寄宿制學校消除“大通鋪”現象、建設食品加工加熱設施、設置淋浴設施,實現“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椅,吃飯有食堂,睡覺都有一張牀”。
2016年11月初,記者來到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時,氣温低至零下7攝氏度,但抓喜秀龍鄉代乾教學點卻暖意融融。一套鍋爐將熱量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教室、宿舍和辦公室。從土磚木房泥濘地到宿舍操場計算機,在代乾工作了27年的教師張拉毛東智對這裏的變化深有感觸。
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隆福鄉漁洞小學學生在學校學習。新華社發
張拉毛東智初到代乾時,這裏還沒有通電,照明全靠一個月限供兩斤的煤油。冬天要取暖,師生就一起去撿牛糞。最艱難的時候,張拉毛東智一個人既要當全科教師還要做廚師和後勤,最多時把五六個孩子帶回家住。
2014年,代乾教學點恢復寄宿制,建設了標準宿舍,硬化了校園及運動場地,配備了各類教學設施設備。張拉毛東智説:“現在比過去好太多了,政府給專門配備了廚師做飯。一年級學漢語、藏語,三年級學英語。”據瞭解,代乾教學點開足了計算機、音樂在內的所有規定課程。
11歲住校生才旦卓瑪的家離學校只有幾分鐘的路程,被問及為何住校時,她説:“這裏暖和、吃得好,還有同學玩。”校長秦抓喜介紹,硬件設施的改善讓家長更放心地把孩子放在學校。
甘肅省教育廳廳長王嘉毅説:“硬件改善達標以後,農村寄宿制學校很好地解決了留守兒童的問題。尤其對於貧困生而言,學校的條件比家裏還好,家長也能放心地出外掙錢。”
白銀市會寧縣是紅軍會師的革命老區,也是有着重教傳統的地區。這裏同樣全面改善辦學條件,讓孩子安心上學。
會寧縣丁家溝鄉中心小學是前年遷到鄉政府附近的,橘紅色的三層教學樓立於高高的原上,引人注目。新校舍不光建有鍋爐房、廁所等配套工程,還配備了電子平板教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多媒體教室、圖書室和科學實驗室。校長田鵬説:“周邊村子的家長都把孩子送來了,在校生人數翻了一番。”
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駱峪九年制學校三年級學生李欣在吃營養餐。 新華社發
五年級的魏博每次往返家校都要爺爺騎着電動車接送。寄宿之後,按照統一作息時間,魏博平時6:50起牀,晚上8:30睡覺,下午放學到睡覺前可以在兒童中心看動畫、下棋,或去操場上參加體育運動。
生活、後勤人員緊缺,一線教師負擔過重一直是制約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的瓶頸。丁家溝中心小學採取專業教師轉崗的方法予以解決。該校生活老師楊麗麗説,今年開學後她與另一名老師從主科教學中退出,專職負責學生生活和思想品德。她説:“學校通過國培、省培的項目對我們進行培訓,為孩子做心理輔導和生活指導。”
隨遷娃上學不用愁了
在福建廈門務工的陝西安康人黃進最近有件喜事,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黃滔滔轉來廈門上學了。來廈門打工8年,他一直期待着把孩子接出來。“學習上爺爺奶奶捨不得督促,再説,孩子沒有爸爸媽媽陪在身邊也是孤單的。”
今年4月,他參加了“i廈門惠民平台”的實名註冊。6月底名單公示,7月初,招收小學名單出爐後,他進行了志願填報。按照“積分優先、遵循志願”的原則,黃滔滔如願進入了一所公辦小學。“雖然不是最理想的學校,但怎麼也比老家的學校好多了,很滿意。”黃進説。
截至2017年,已有近20萬外來娃在廈門接受義務教育,超過本地生源數量。而在江蘇南京,一場提升隨遷子女教育質量的行動正在進行。
來自河南的張澤雨在南京打工10年了。2012年,張澤雨的兒子到了上小學的年齡,囿於“外地人”的身份,只能去紅山外來工子弟學校。“但學校並不能讓我們放心。”張澤雨説,學校裏不僅老師換個不停,甚至還會突然停課、提前放寒暑假,娃娃沒人管。
2014年,南京市關閉了紅山外來工子弟學校,800多名在校學生全部由玄武區櫻花小學負責接管。“孩子現在上的這個櫻花小學,教師素質和教學設備都特別好,老師還會定期家訪。”張澤雨説,學校對所有孩子一視同仁,兒子變得越來越開朗,一回家就説個不停,全是學校裏的事兒。“將來,孩子還能上公辦初高中,俺娃往後不用愁了!”
據南京市教育局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的外來隨遷子女有9.06萬人,佔全市所有學生的17.3%,其中小學生7.04萬人,初中生2.02萬人。在所有外來工子女學生中,約有8.93萬人在公辦學校就讀,佔比達98.6%。
滿滿的獲得感背後是政策的持續關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針對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上學問題明確了“兩為主”政策,即“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公辦中小學為主”,主旨是“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而國務院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決定,從2016年起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打破原先農村、城市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分別設計的模式,實現相關教育經費隨學生流動可攜帶。
據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發佈的《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6》統計,2015年我國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數量達1367.1萬,比2011年增加了8.42%,占城市在校生比例達30.3%,其中小學階段有1013.56萬人,占城市在校生33.01%;初中階段有353.54萬人,占城市在校生24.53%。2015年,在公辦學校就讀的比例為84.4%。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17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2017年要繼續擴大教育公平受益面,加快實施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辦法,為每一位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提供平等考試錄取機會”。
“現在國家有各種政策,孩子帶在身邊既安心,學習環境又好,我要點個贊!”黃進樂呵呵地説。
教育均衡保障就近入學
王清元今年上初二,就讀於北京二中分校,回想小升初的那段日子,王清元的媽媽趙俐覺得自己作出了正確的選擇。
“原來為小升初的事情緊張兮兮的,各種家長論壇和小道消息都有。”趙俐説,“現在大家都跟着報奧數班、學特長,感覺所有人都裹挾在裏頭,但其實現在東城區教育資源整體已經相對均衡,能選到優質初中最好。如果選到一般校,我們心理也比較平衡。”
為了上學離家不太遠,王清元沒有參加第一輪全市派位。在第二輪的全區派位和第三輪的學區派位中,他都將二中分校作為第一志願,同時他還報了一七一中、匯文中學、五中分校等。“一方面,教育集團、聯盟的存在使得一般校實力有較大提高。另一方面優質校名額分配均衡後,一般校有升入優質高中的預期。”趙俐説。
趙俐有信心,源於孩子的小學經歷。王清元小學就讀於史家教育集團的一個分校,從師資、課程、活動等方面,分校與總校都已經實現了深度互動融合。“給孩子搭建一個氛圍和諧、注重素質、全面發展的平台是最為重要的,名氣之外,最根本的融合是育人理念和課程師資的融合,這點我很滿意。”
家長能滿意,也是政策設計的結果。2016年,北京市教委宣佈,優質高中招生計劃和市級統籌計劃名額的50%實現分配到校。這意味着,不在競爭水平高的初中,學生也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優質高中,學業壓力的減緩更能激勵學生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截至2016年年底,北京市東城區新建了33對深度聯盟學校、4個教育集團;而西城區通過新增和調整,使教育集團總數達到17個。成都已組建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的名校集團115個,成員學校191所,覆蓋46萬學生。杭州市六個老城區中小學名校集團化覆蓋率達75%。一系列教育管理創新,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
好政策還將陸續出台。教育部2017年2月印發的《關於做好2017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北京在內的19個副省級以上重點大城市,2017年要實現100%的小學、95%的初中劃片就近入學。隨後北京市教委發佈的《2017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意見》中,“加強教育資源市級統籌”首次寫進了文件,“北京市將在未來兩三年內在城六區新增一批優質學校,並在城近郊區、重點項目和人才引進密集地區新建一批優質學校。”
數讀這五年
學前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2016年,全國幼兒園達到24萬所,比2012年增加了5.9萬所,增長32.6%;全國在園幼兒4413.9萬人,比2012年增加728.1萬人,增長19.8%。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7.4%,五年提高12.9個百分點,提前完成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70%基本普及目標。
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成果進一步鞏固。2016年,全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3萬所,在校生1.4億人。小學17.8萬所,在校生9913萬人;初中5.2萬所,在校生4329.4萬人。小學淨入學率達99.9%,初中階段毛入學率為104%,超過或相當於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4%,比2012年提高1.6個百分點。
高等教育正在向普及化階段快速邁進,國際競爭力明顯提升。2016年,全國共有高等學校2880所,比2012年增加90所,其中普通高校2596所。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3699萬人,比2012年增加373.8萬人,增長11.2%,佔世界高等教育總規模的比例達到20%,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個百分點,提前實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40%目標。
(數據來源:教育部)
微評五年
網友“詩祝”是一位退休山村老師,他感慨道:“曾經,孩子們上學要順着山間小路爬到半山腰。如今,孩子們搬進了嶄新的教學樓,校車把大家直接送進了學校。學校的課程設置日漸多元,琅琅的讀書聲中透出的是孩子們的求知慾和求學夢。”
網友“故鄉的雲”點贊學前教育:“寶寶順利進入了小區的公辦幼兒園,走路十幾分鍾就能到的小學即將投入使用,作為一名外地進京務工人員,深刻感受着京城遠郊區義務教育配套設施的日益完善。外地孩子入園難、入學難日漸解決,期待教育改革繼續推進,為我們這些外地務工人員提供更多便利。”
網友“淡漠楓林”感受着高等教育的發展:“百年大計,教育為先。沒有人才支撐,我國的各個領域怎麼會發展這麼迅速?中國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國,令人欣喜。需要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與時俱進,轉變觀念,着力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創新能力,早日將中國建成高等教育世界強國。”
網友“緣劫無鋒”講述着教育扶貧帶給家鄉的變化:“‘教育均等化’不僅是響亮的口號,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在各界幫助下,家鄉不少貧困學子徹底改變了命運。未來,他們將成為國家教育的重要力量,來反哺家鄉和愛心人士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