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南美版“赤壁之戰”

由 宗政從蓉 發佈於 綜合

    作為南美洲較早獨立的三個國家,玻利維亞、秘魯和智利原本相安無事。19世紀40年代,三國人民曾共同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分別走上獨立發展道路。但後來圍繞着領土與資源問題,三國的矛盾日益尖鋭起來。

    在南美洲西海岸中部的安第斯山脈和太平洋之間有一片名叫阿塔卡馬的沙漠,氣候乾旱,平均每年降雨量不足2.5毫米,曾出現過連續十四年無降水的記錄,被稱為世界“旱極”。

    就是這樣一個“旱極”,十九世紀以前,並不被人們看重,在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未明確劃定其歸屬。玻利維亞、秘魯、智利三國獨立後,由於阿塔卡馬沙漠位於三國交界處,三國均宣佈對其擁有主權。經過一番紛爭和協商,最後,三國達成以下協議:玻利維亞佔有阿塔卡馬沙漠中部安託法加斯塔地區,秘魯佔有沙漠北部塔拉帕卡地區,智利則取得沙漠南部地區,但具體的邊界還是不明確。

    大概在1860年前後,人們在阿塔卡馬沙漠中部和北部發現豐富的鳥糞和硝石礦藏,從此,這片地區成為了一個炙手可熱的香餑餑。鳥糞是一種極其優質的有機肥料,可以通過商貿出口換取大量外匯;硝石的價值就更不用説了,是歐美兵工廠用來製造火藥的重要原料,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

    1877年5月,一場暴風雨襲擊了玻利維亞控制下的港口安託法加斯塔。為了恢復災後經濟,玻利維亞地方當局決定增加税收,然而該城市的主要財富卻是由智利與英國合資的安託法加斯塔硝石和鐵路公司控制,因此該決議遭到智利的抗議。

    1879年2月初,玻利維亞總統達薩強行沒收了相關硝石企業的財產,於是在英國的唆使下,智利準備訴諸戰爭解決問題,並想趁機侵佔整個阿塔卡馬地區。2月14日,智利總統平託下令出兵安託法加斯塔港,趕走了玻利維亞警衞隊。1879年3月14日,玻利維亞向智利宣戰。

    4月秘魯與玻利維亞結盟參戰,硝石戰爭全面爆發。

    開戰後,交戰雙方才意識到,在自然環境惡劣的阿塔卡馬沙漠地區,陸上作戰難以迅速取得成效,取勝的關鍵是對海洋的封鎖。三國中,智利海軍佔據絕對優勢,便着力實施這種戰略構想,他們計劃進攻秘魯艦隊主力的所在地卡業俄港,控制制海權。

    1879年5月16日,智利海軍主力直撲卡亞俄港,僅留下兩艘老戰艦“埃斯美拉達”號和“科瓦東加”號,繼續執行海岸封鎖任務。就在智利人出發的同時,秘魯海軍最重要的兩艘鐵甲艦“胡阿斯卡”號和“獨立”號也在指揮官米蓋爾·格勞的率領下駛出軍港。

    5月21日,留守伊基克港的“科瓦東加”號上的瞭望哨突然發現前方出現兩艘艦船。很快,艦上水兵認出了這兩個“不速之客”——正是秘魯海軍的“胡阿斯卡”號和“獨立”號。

    這一發現讓智利水兵們極度恐慌,因為在伊基克港內的兩艘戰艦均是老舊的木製戰艦,還有一艘是運輸船“拉馬爾”號。而秘魯人的兩艘鐵甲艦,裝甲厚、射程遠,在當時堪稱“鋼鐵怪獸”。

    不出所料,秘魯海軍只用了兩輪炮火齊射,就重創了“埃斯美拉達”號。遭受重創的“埃斯美拉達”號在艦長普拉特的率領下進行着頑強抵抗。但“埃斯美拉達”號發射的炮彈即使擊中“胡阿斯卡”號,也會被其鐵甲彈開,無法造成傷害。

    可智利人依然沒有屈服,一直堅持作戰4個多小時,直到打光最後一發炮彈……伊基克海戰,以秘魯人獲勝而告終,但戰爭卻遠未結束。

    你來我往,硝煙彈雨的殘酷爭鬥進行到1880年,局勢已日趨明朗,玻利維亞失去了所有沿海領土,秘魯海軍全軍覆沒,智利也準備以體面的和平方式結束戰爭。

    1880年6月,三國代表舉行談判,但秘魯拒絕智利提出的議和條件,只同意暫時休戰。這時,一件意外發生了。出於人道考慮,智利允許秘魯用運輸船把被俘的秘魯傷兵運走,但傷兵人數超過運輸船的裝載量,於是智利把自己的“羅阿”號軍艦借給秘方運傷員。7月3日,“羅阿”號完成運送戰俘任務,拖着一條滿載秘魯提供的水果的駁船返航時,駁船突然發生爆炸,並傷及“羅阿”號。智利方面認定這是“秘魯人暗中做了手腳”,便藉機下達“總攻令”。

    1881年1月,2.6萬智利士兵猛攻秘魯首都利馬,4天后城陷。這場“鳥糞戰爭”,至此畫上句號。

    玻利維亞和秘魯,這對南美的“孫劉聯盟”後來又和他們的鄰居打起來了。秘魯和北面的哥倫比亞因為邊界問題打了一仗,玻利維亞和南面的巴拉圭來了場查科戰爭。結果南美“孫劉聯盟”雙雙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