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13日發表題為《“中國行動計劃”是如何搞砸了》的分析文章。文章指出,這一計劃陷入種族主義的指責聲浪中。
《外交政策》雜誌報道截圖
文章提到,2018年11月1日,時任美國司法部長傑夫·塞申斯(Jeff Sessions)宣佈啓動所謂“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給出的理由是打擊所謂“間諜活動”。去年9月,斯坦福大學170多名教授聯名致函現任司法部長加蘭德(Merrick Garland),呼籲撤銷這一計劃。
上個月,美國聯邦檢察官撤銷了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陳剛隱瞞與中國研究關聯的指控。而在此之前,美國田納西大學納米技術專家胡安明去年9月被判無罪。胡安明在2020年被逮捕,涉及的罪名是“電信欺詐和虛假陳述”。
文章指出,這些案件引發了美國全國各地學者、活動人士和議員的強烈反對,他們警告稱,所謂“中國行動計劃”的做法將在中美兩國的這類重要交流中引發“寒蟬效應”。
文章稱,去年8月,時任白宮科學顧問的埃裏克·蘭德(Eric Lander)宣佈,將努力簡化對研究人員的信息披露要求,但損害可能已經造成。這些案件當中被針對人羣的族裔身份——在“中國行動計劃”被指控的人員當中,近90%是華裔——讓美國大學的科學界不寒而慄,並威脅到來自中國的人才管道,這一管道在疫情中已經枯竭,促使美國學術界那些出身中國的研究人員考慮在其他地方繼續其職業生涯。而扭轉這一趨勢,可能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官僚解決方案。
文章寫道,隨着華裔學者被撤銷指控或無罪釋放,這一計劃卻揭露了美國學者的其他不當或違法行為。去年12月,波士頓的一個聯邦陪審團認定,哈佛大學化學教授查爾斯·利伯(Charles Lieber)承認了向美國當局虛假陳述、虛假納税申報單等違法行為。而在上個月,阿肯色大學的一名教授承認,他在向中國申請一項專利的問題上向美國當局虛假陳述。這兩起案件都沒有證明他們涉及“竊取機密”——而那才是美國政府啓動所謂“中國行動計劃”的理由。
文章提到,《紐約時報》今日報道稱,如今美國司法部正在考慮撤銷“中國行動計劃”這個名稱,將其案件重新納入司法部國家安全部門的工作內容中。西頓霍爾大學法學院中國問題專家瑪吉·劉易斯(Maggie Lewis)表示:“拜登政府軟化了言論,並不意味着對(種族)偏見的擔憂消失了。”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月1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有句古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美國司法部的所謂“中國行動計劃”先設辦案指標,再查案辦案,如此做法只會造成冤假錯案。事實證明,所謂“中國行動計劃”的實質,不過是美國反華勢力濫用國家安全概念、對華遏制打壓的拙劣工具。美方應該傾聽各界正義呼聲,儘快糾正錯誤做法,停止以中國為“假想敵”,停止編造藉口對中國抹黑打壓,停止干擾破壞中美在科技、人文領域的正常交流合作。(編輯:S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