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二十大報告展示“美麗世界”更豐富可能

  (中共二十大·觀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二十大報告展示“美麗世界”更豐富可能

  中新社北京10月21日電 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二十大報告展示“美麗世界”更豐富可能

  中新社記者 王恩博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古已有之的“天人合一”樸素生態觀,被以一種更具現代性和探索性的表達方式寫入中共二十大報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二十大報告展示“美麗世界”更豐富可能
資料圖: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鷺成羣嬉戲。 孫勁松 攝

  這個概念同樣寓於中方此前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之中。站在這樣的高度謀劃發展,持續推進的“美麗中國”建設正為構築“美麗世界”展示更多可能。

  這種豐富可能,體現在觀念上的更新。

  先污染後治理,曾是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必經之路,許多國家生態環境因此急劇惡化。中國也一度走上這條路。改革開放以來短短几十年裏,中國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卻也因嚴重的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困擾過。

  於是,中國的決策層不得不替未來算兩筆賬:一筆賬是,按照傳統工業文明道路繼續走下去,還要付出多少經濟、社會、政治、健康的代價;另一筆賬是,重塑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轉型的成本、風險、收益幾何。

  這十年,從生態文明建設被視作“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全民共識,發展觀層面的“升級”背後,中國顯然把這兩筆賬算清楚了。

  “歷史上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道路不可持續,中國不能重走這條路。”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二十大報告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確立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點之一,與新發展理念中的“綠色”相得益彰,體現了中國的社會理想,也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一種更代表全人類利益的發展方向。

  這種豐富可能,也體現在行動上的有為。

  2020年9月,中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峯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一條前人沒走過的路,中國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峯到碳中和。

  誠然,在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發展蒙上陰影,推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面臨更大挑戰的背景下,打贏這場硬仗需要作出艱苦卓絕努力。但二十大報告重申“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峯碳中和”“深入推進能源革命”“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等表述,並作出一系列細緻部署,正是當今世界最需要的“行動派”姿態。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二十大報告展示“美麗世界”更豐富可能
資料圖:西藏措美縣哲古風電項目。貢嘎來松 攝

  “雙碳”這場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為中國提供了一箇中長期願景、綜合性目標和系統實施平台,成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抓手;也向其他國家發出了明確信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復甦注入新鮮活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莊貴陽指出,在後疫情時代,通過全方位低碳轉型實現“綠色經濟復甦”將越來越成為廣泛共識。中國明確碳達峯碳中和目標願景,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共同行動貢獻了關鍵力量。

  從觀念到行動,中國的知行合一,則為一同探索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更多國家提供了參照和啓迪。

  綠色低碳轉型之於成熟發達國家,是相對單純的議題,但發展中國家需要更周全的考量。如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仍有相當增長潛力。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要求中國在減碳的同時,繼續實現經濟量的合理增長。

  “我們最關注的就是中國如何實現公平的綠色轉型,如何將生態文明和經濟社會發展協調起來。”世界資源研究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阿尼魯達·達斯古普塔認為,中國的做法和經驗將給全球帶來巨大借鑑意義。

  “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二十大報告中具有一體性、綜合性的部署,意味着中國不會接受其中任何一項任務偏廢。“單打一”“運動式”的減碳將被糾偏,中國冀望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能源轉型等,推動發展方式的實質性轉變,進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

  “生態環境問題源於發展,也必須在發展中解決。”鄒驥舉例説,產業結構調整實際上正是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與發展緊密結合,並找到二者最大協同點。他相信,生態環境保護會創造出新需求,進而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更多這樣的新動能正加速釋放,不斷豐富着未來的可能性。人們期待,當“美麗中國”愈加可觸可感,“美麗世界”也不會止步於夢想。(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08 字。

轉載請註明: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二十大報告展示“美麗世界”更豐富可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