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美國總統拜登在“家門口”也吃了癟。作為第九屆美洲峯會舉辦國,美國生拉硬扯“非民主政權”等問題,決定將古巴、委內瑞拉和尼加拉瓜拒之門外。霸道行徑讓美洲其他國家大為不爽,一時間抵制者眾。最終有超三分之一的美洲國家領導人缺席,所謂美洲峯會這下成了“美國峯會”。
新華社資料圖
尷尬局面至少折射出兩點。一是,美國一向把拉美視為自家“前庭”或“後院”,早已引得眾鄰舍強烈不滿,並漸漸開始用切實行動予以回擊。二是,美國的號召力與威信出現了明顯下滑,一些拉美國家不再像過去一樣,願意無條件服從美國指令。“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與恨”,這些現象背後,有着複雜而深刻的原因。
第一,美國始終不能擺脱高高在上、唯我獨尊的霸主心態。長期以來,國際社會觀察家們在美洲問題上最愛談及的觀點就是“美國視西半球為自家的‘後院’”,這是美國“門羅主義”的殘餘,也是美國美洲外交政策的思想準繩。在一個全球政治、經濟、社會形勢日趨多元化的時代,美國卻依然保留着殖民主義心態,將所有其他美洲國家視為自家的扈從,毫無顧忌為所欲為。就拿這次來説,拜登拒絕邀請古巴等國參加峯會的原因非常簡單粗暴,即它們的政治制度不符合美國的喜好。
第二,美國對美洲長期保持單純利用而非共同發展的政策。譬如,在美國政府眼中,為了美國的冷戰利益,巴拿馬運河需要長期被美國軍事佔領;為了美國的能源安全,委內瑞拉的石油生產必須全力配合美國的中東政策……在經濟上,美洲國家也應該按照美國的需求,成為後者生產生活原料與低水平製成品的供應地,巴西應該為美國做好牛肉供應工作,而智利則理所當然要種植好水果。以至於很多拉美裔的國際關係學者常痛心疾首:美洲國家為何要做美國的外圍附庸,接受其系統性的經濟剝削?
第三,美洲峯會早已失去吸引力。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於1994年在邁阿密創立這一首腦年會機制,是希望啓動一個龐大的美洲全區域貿易自由化協議。然而,美國所謂的貿易自由化長期以意識形態劃線,對不夠親美的美洲國家一貫實行打壓政策。尤其是近些年,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不斷抬頭,進一步戳破了上述所謂承諾。此外,拜登上台以來,對特朗普政府種種加徵關税、樹立貿易壁壘的措施幾乎是全盤延續。在這樣的情況下,美洲國家很難相信所謂的美洲自由貿易區有任何落實的可能。
第四,自顧不暇的拜登政府讓美洲國家更願意保持觀望態度。儘管拜登政府表面上提出了一些有關非法移民、經濟合作、防治新冠疫情的美洲合作思路,但這些國家都很清晰地認識到,美國混亂極化的國內政治將會讓這些政治口號並不具備現實意義。眼下拜登政府應對通脹不力,中期選舉失去國會控制權的可能性極大。這種情況下,美洲國家自然不會給其投下“信任票”。
美國作為美洲地區最強大的政治與經濟力量,本應幫助該地區實現更好的穩定與繁榮,然而事實卻相反,美國不停惹是生非,儼然成了地區發展的“絆腳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美國私利”凌駕於別國之上的霸凌做派沒有市場,必會遭到更廣泛的抵制。
(原標題:美國在“家門口”的號召力為何下降了)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戚凱(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副教授)
流程編輯:u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