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消失的年味:一代人是失落,另一代人是快樂
“能夠發聲的只是我們,不能代表沒能出聲的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裏是缺舟也渡人”
年味沒了,這是我們近年來討論最多的話題。
這確實是一種現象,但是話都是我們再説,因為我們是成年人。
我們的聲音會被人聽見,那麼事實是否真的是這樣呢?
缺舟:
我們所感受的年味消失,無非是因為經濟的發展,導致期許變少了。
一.傳統活動
春節,往往最熱鬧的不是城市,而是鄉村。
因為祭祖,講究很多,無論是鞭炮還是舞獅,以及其他的一些特色活動。
往往帶動的不是個人,而是當地的小眾羣體,大家其樂融融,開懷大笑。
但是經濟發展之後,一方面是人們開始從鄉村搬向城市。
另外一方面,已經在城市的人很少回到鄉村。
而近來隨着環境的整治鞭炮也是很少放了。
我覺得這個倒是挺好的,以前過完年從老家回來,車上都會蒙上一層薄薄的霧。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放鞭炮導致的。
二.年夜飯
習俗這個事情還好説,畢竟是個集體活動,但是春節講求的不是大集體而是小團隊。
所以一家人在一起最重要。
那麼在一起能幹的事情,無非也就是關乎到衣食住行。
但民以食為天,最重要的就是那頓年夜飯了。
那個時候真的是凝聚了很多人的期許。
你想想,一年的好吃好喝,都濃縮到一桌上,你能不期待麼。
只是現在呢?年夜飯,你甚至可以説是家常便飯。
前些年我倒垃圾的時候,發現垃圾桶裏,最多的不是生菜葉子。
居然是雞鴨魚肉,有些根本就沒動。
這簡直是太浪費了,希望大家如果吃不完,或者説是想吃點清淡的。
那麼在做的時候就要有心理準備,而不是想不吃就不吃。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現在很多人不願意自己做,都開始往外吃了。
不過今年註定是特殊的一年,外出就餐能免則免,有些人為了其他人能夠更好地過年。
選擇了就地過年,從而導致“一人食”的火爆。
其實我覺得一人食也沒有什麼不好,在自己孤單的情況下,不要無限放大這種孤獨。
太大的空曠,只會加深心裏的感傷。
與其在網上買現成的,不如自己會做。
這本書裏,記載了很多的家常菜,比如麻婆豆腐等。
都是很好的味道,能夠很好的緩解思鄉之情,一個人也要好好的。
因為這些都是短暫的,一切都會過去,現在的忍耐,是為了看見更美好的春暖花開。
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呢~
三.春晚
過年看春晚,這就是潮流,甚至可以説是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1983年橫空出世以來,已經陪伴了我們這麼多年,當時的小品、相聲、歌曲。
真的讓我們在精神娛樂匱乏的年代,收穫良多,欣喜非常。
只不過隨着時間的流逝,現在電視的普及量已經非常高了。
加上互聯網的出現,全民短視頻時代的來臨,以及各種娛樂平台爭奇鬥豔。
宣傳手法多遍,多元化的社交娛樂內容,已經開始慢慢佔據大家看春晚的時間。
加之有的節目蜜汁感動,強行渲染,也在一步步的讓大眾失去信心。
最終淪落到玩手機的BGM,最後在網上還得在補上一句:“春晚一年不如一年。”
四.走親戚
以前的壓歲錢,真的是壓歲錢。
也真的是磕頭錢,不給長輩磕頭那是拿不到的。
問的也都是成績,親戚們的關懷打賞讓人覺得過於熱情,稀釋了那份親情,多的是功利。
而現在呢?我們成年之後,所面對的就是工作和找對象的問題,又是頭大。
其實我一直在忽略一個問題,説沒有年味的大都是8090後,摻雜着一些6070。
這些羣體所關注的就是我們上述所説的這些方面,他們會失落。
但是50,以及00年代的人,很少這麼表示。
50年他們在乎的本來就不是年味,那些附加的對他們來説也不是最重要的。
在他們看來,只要是這頓飯,家裏人能夠坐在一起。
那麼其實叫做什麼,或者節日是什麼根本沒差。
都是快樂。
至於00後,那就更不用説了,生活的年代本來就是錦衣美食。
大多數孩子都沒怎麼經歷過餓肚子。
平常吃的,和過年吃的差不多,所以不存在失落這種情況。
而春晚,我們所在乎的那些小品,或者説是味道,在她們看來不算什麼。
從今年歌舞類的數量,也能夠看出來,想要往潮流化,年輕化靠攏。
那些愛豆的出現,自然也能夠讓她們守在電視機面前。
至於小品,或許前幾年的開心麻花,只得期待,但是近年來,我個人感覺有些強行感動了。
或許是存在審核的約束,也有自己創作的難處。
也或者是我們的審美眼光不同,可能某些年輕人,就喜歡那種呢。
但就我自己個人來説,失望還是大於期望的。
至於走親戚,現在隨着素質教育的實行,以及對於分數的保密。
也不會那麼刨根問底了,壓歲錢也是比以前大了不少。
孩子覺得到了過年就有錢拿,單純的快樂,誰還會在意年味不年味。
在某些年齡段的孩子看來,年味就是給錢~
有錢還能不快樂麼~
所以我個人也只是代表我個人的年齡,來覺得年味在逐漸消散。
不過幸好,家裏人在一起就很好。
大家,過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