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百變的年味離不開一個“家”字
中新網蘭州1月29日電 (記者 徐雪)作為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承載着民眾的希望與寄託,“年味”是這期間繞不開的話題。然而在時代的變遷中,諸如買年貨、年夜飯、壓歲錢、對聯等傳統習俗也隨之變化。
29日,蘭州“90後”李倩近期在“網上年貨集市”購置的物品已陸續收到。春聯、紅包、玩偶、電器、衣服、零食,以及送親訪友的禮品應有盡有。“因為年末工作比較忙,也習慣了在網上購置年貨,方便的同時,可選擇的花樣也多。”她説。
相比年輕人,57歲的陳玉慧則更習慣於去蘭州市區的集市採購年貨,並且還製作了以“蘭州糟肉”為代表的好幾種特色美食。今年的年夜飯也格外豐富,在外地工作的兒子第一次帶女朋友回家過年,這讓陳玉慧很高興,還特意去燙了頭髮。
“外賣騎手”甄濤最近接到關於“年夜飯”的訂單增多了,“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可能是工作比較忙,選擇一些可以速食加熱的菜品過年。”
記者走訪蘭州多家餐廳發現,年夜飯的種類多樣:手工水餃、老蘭州味、海鮮套餐……熱銷的套餐價格在千元以內,火鍋店還根據年輕人的喜好,推出了“特色火鍋”年夜飯。
蘭州市七里河區王家堡小學學生毛藝霖,特意同爸爸毛揚在網上學習了一道“五彩福袋”,想着在年夜飯上“露一手”。“很喜歡過年,可以和家人團聚,還可以收到壓歲錢。”毛藝霖説。
“95後”孫效芳是建設銀行甘肅省分行營業部大堂經理,她談及“壓歲錢”時説,儘管電子支付普及後,很少使用現金,但為發紅包,包括自己在內的不少人也會特意在銀行兑換新鈔。
“隨着生活水平提高,給孫輩包的紅包自然也變‘大’了,這與我小時候有很大差別,那時條件有限,過年只盼望着穿新衣,吃頓豐盛的飯菜。”65歲的蘭州居民王智傑説,而現在給相隔較遠的親友送新春祝福時,也會以電子紅包的方式。
“相比自己小時候,現在的孩子對於穿新衣並沒有很多‘新鮮感’,但還是要將這樣‘傳統’延續下去,增加過年的‘儀式感’,讓孩子有一個意識。”“80後”秦玲玲今年給孩子準備的是帶有“老虎”圖案的新衣。
此外,虎頭春聯、文創春聯、搞怪趣味春聯、外語春聯等“個性化”明顯的春聯也受到民眾歡迎,與對仗工整、內容吉祥且親手揮毫潑墨寫出的傳統春聯,一道構成了“千聯千面”的年味風景線。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侯萬鋒接受中新社、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春節是團圓的時刻,是圍繞“家”展開的慶祝,傳統的習俗可以喚起人們對過去的美好回憶,但隨着社會的發展,一些“新生”的習慣,亦能表達對家人的愛,以及對新一年的期望。
“比如網絡拉近了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團聚的‘親情’,通過手機視頻、電子紅包也可以將思念和祝福表達出來。”侯萬鋒説,年味形式變得很多樣,但無論怎樣變化,都表達着美好寓意。
公安部1月27日舉行發佈會通報,為期40天的春運已經開始,初步預測客運量約為11.8億人次,較去年增長35.6%。
隨着春節臨近,鐵路部門迎來節前客流高峯。提着滿滿當當行李的民眾,奔赴的都是同一個目的地——“家”,這是對過去一年的回望與犒賞,也是對“團圓”最熱烈的情感回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