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能源“斷供”危機,美國該負什麼責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眼看着10月就要過去,但9月底發生的俄羅斯通往歐洲的“北溪”天然氣輸送管道“爆炸漏氣事故”還沒有調查出結果。對俄製裁導致進口的俄羅斯天然氣持續削減,讓很多歐洲國家深陷能源短缺的煩惱之中。而美國此時卻忙着“殺熟”,從對歐能源出口的買賣中大賺一筆。西班牙拉海恩網站稱,美一直聲稱歐洲國家是盟友,但實際上從未尊重過歐洲的利益,並有意通過消耗戰來犧牲歐洲——歐元貶值、通脹加劇、中產階層陷入貧困、普通民眾為能源危機增加開支,這些都讓歐洲苦不堪言。實際上,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東戰爭開始至今,歐洲在能源戰略上受美國地緣政治和經濟霸權的影響一直很大,可以説沒少吃美國的虧。

歐洲能源“斷供”危機,美國該負什麼責

  “俄歐無法再利用能源供給關係調節地緣政治關係”

  歐盟新聞網站EurActiv 10月初刊文稱,一些歐盟國家對美國和挪威從能源價格上漲中獲得空前收益的批評聲音越來越多,並敦促歐盟委員會就“以更好的價格購買天然氣”與相關國家談判。實際上,這些歐洲國家早就知道美國在下一盤“能源大棋”。德國聯邦安全政策學院2018年發佈的工作文件《美國能源政策的發展》提到,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為向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施壓,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中的利比亞、沙特等阿拉伯成員國於1968年初成立了另一個重疊的組織——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APEC)。1973年贖罪日戰爭爆發後,憤怒的阿拉伯國家對美國、西歐和日本實施石油禁運。這讓歐美國家突然間明白了能源保障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哪裏。從那時開始,歐洲國家就在尋找中東以外的能源保障。

  俄羅斯《論據與事實》週報網站近日刊登題為《無憂無慮的陷阱——歐洲如何將自己逼入能源危機》的文章,回顧那段石油禁運導致歐洲能源短缺的歷史時説:“歐洲與莫斯科的天然氣合作始於1970年簽訂的天然氣換管道協議——德國向蘇聯提供大直徑管道及開發西西伯利亞大型油氣田所需的設備,莫斯科則用天然氣來回報歐洲。儘管雙方意識形態上存在嚴重分歧,但這筆買賣對雙方都有利,因此合作不斷擴大。”

  那時,歐洲人沒有想到幾十年後美國會成為最大的“黑金”生產國之一。過去10年間,美國更是依靠“頁岩氣革命”帶來的天然氣產量爆發式增長,佔據天然氣產量世界第一的位置。歐洲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美國的分銷結構,奧巴馬政府和特朗普政府在美國東部、西部和墨西哥灣沿岸新建10多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雄心也表明,美國政府的重心將繼續放在向歐洲、亞洲和其他地區的老盟友出口天然氣上。自2011年以來,立陶宛、波蘭和芬蘭等歐洲國家也建造新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專門用於進口美國能源。

  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看來,隨着冷戰的結束,歐洲和俄羅斯的能源關係逐漸成熟,兩者之間各有所需。當時,歐俄形成互動:通過地緣政治的變化獲得能源,同時利用能源供給關係來調節地緣政治關係。但近些年,兩者之間出現了一些不利因素:一是來自美國的壓力,因為美國想向歐洲推銷自己的頁岩氣;二是歐洲自己要做綠色轉型的引領者,所以加大了轉型力度。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想通過能源供給關係影響歐洲的目的也越來越難以實現,反過來對歐洲對俄政策的影響也是一樣的。

  《外交世界》德國版今年6月的一篇文章反思説,自俄烏衝突升級以來,歐盟犯了兩個錯誤:對俄天然氣和石油的依賴驟減時,因應對計劃不足,缺少“可靠和負擔得起”的替代解決方案;違背歐洲的利益,一味贊同華盛頓的立場。德國前總理默克爾曾拒絕美國提出的放棄“北溪-2”天然氣管道的要求。但德國新政府,尤其是綠黨的反對,破壞了德國和歐洲能源政策的延續性。今年2月,美國總統拜登在和來訪的德國領導人會晤時明確表示,未來德國的能源政策將在華盛頓而不是在柏林決定,“如果俄羅斯的坦克或軍隊進入烏克蘭,那麼‘北溪-2’將不再存在,我們將結束這一切”。

  “在肉食動物的世界裏,歐洲不能成為食草動物”

  有西班牙媒體這樣悲觀地描述:“又一次,拖着能源短缺鎖鏈的鬼魂出沒於歐洲。能源危機的衝擊如此之大,以至於整個行業都喘不過氣來。”為減緩能源成本上升對民眾和中小企業的影響,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西班牙等國實施國家補貼措施。對美國能源依賴相對算少的西班牙政府為此也準備支出355億歐元,佔其GDP的2.9%。

  德國柏林一所高校的能源政策研究學者海克·克洛維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能源危機對當地人的生活影響很大,他家附近的超市現在都提前關門,自己已搶購了冬季燒壁爐用的木柴。使用電暖氣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擔心高昂的費用會讓他們明年的日子不好過,因為許多國家電費是延遲繳納的。

  “對俄羅斯能源依賴減少意味着對美國能源依賴的增多。”海克説,在能源領域,歐洲缺少戰略自主,德國更是缺少長遠的能源政策,如過早淘汰核電站。他認為,能源危機背後體現的是能源政治,歐洲現在被美國主導的能源議題所捆綁。自俄烏衝突以來,美國一直在強調與歐盟合作,實際上是要讓歐盟更依賴美國。歐洲一些國家已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因分歧嚴重,要實現確保能源供給的統一戰略還顯得力不從心。

  “當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批評歐洲大陸過於依賴俄羅斯和美國時,他想説,‘在肉食動物的世界裏,我們不能成為食草動物。’”西班牙Antena 3電視台網站10月12日報道説,俄烏衝突升級後,歐洲越來越多的弱點暴露出來,這個大陸的大部分地區,能源方面高度依賴美俄等能源出口國,這讓歐盟的決策者越來越意識到“建立一個能擁有自己資源的歐盟”是多麼重要。文章説,事實上,歐盟對美俄之間直接爆發衝突的最大擔憂就是歐洲大陸將面臨沒有安全、缺少能源和糧食的困境。

  有西班牙媒體在分析“歐洲能源政策為什麼失敗”時舉例説,2011年日本福島發生核電站泄漏事故後,出於安全風險憂慮,德國政府制定“逐步關停境內全部17座核電站”的核電退出計劃。今年7月,德國經濟部表示,鑑於今年冬季電力供應短缺風險增高,原定年內“退役”的現存三座核電站可能需要延期運行。法國能源經濟學家米歇爾·蓋伊近日也撰文稱,歐盟委員會的能源政策一度拒絕將核能作為綠色能源納入可持續投資清單。但一些歐洲國家把核電邊緣化的同時,又沒有很好地利用風能、太陽能,因此加劇了能源危機。蓋伊認為,歐盟對俄發動“經濟戰”和採取“荒謬”的能源政策,使其成為俄烏衝突升級的主要受害者。迫不得已,一些歐洲國家又開始重啓煤炭發電。

  “歐洲主要是轉型的步伐邁得太快,沒有跟新能源發展協調起來,比如現在的風能發電、光伏發電還沒有做大。”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歐洲一些輿論反思,如果歐洲的化石和核電能源退出得比較慢的話,可能還有迴旋的餘地。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嚴格來説,歐洲國家追求綠色能源本身沒有錯,但問題是它們除了對地緣政治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估計不足外,化石能源退出的速度與新能源增長的速度也不匹配。

  10月26日,歐洲環境署發佈報告稱,一些歐洲國家近期開始使用越來越多的傳統燃料,產生更多碳排放,未來幾年,歐洲需要持續進行大幅減排,才能實現此前設定的碳中和目標。還有分析人士擔心,美國會以歐洲重啓煤電為由,為自己逃避減排找藉口。

  客觀地説,歐洲能源困境離不開美國的歐亞地緣政治博弈,如利用相關國家的矛盾,影響土耳其、以色列打造東地中海—歐洲油氣管道的計劃。此外,美國還掌握着操控價格的主動權。今年7月,美國一家大型液化天然氣出口商放風説,“受美國減排要求的影響,可能會中斷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這樣的警告聲一出,短期內無疑抬高了美對歐天然氣出口的價格。到了8月,這家看好外部市場的公司又傳出希望增加生產線和油氣儲罐等綜合設施的消息。

  “歐洲並不想在安全和能源上過度依賴美國,成為其附庸,但現實暴露了美歐關係中非常脆弱的一面。”歐洲智庫的各種預測表明,俄烏衝突對歐盟的衝擊將大於對美國的衝擊。歐洲能源戰略自主的概念,將不得不重新審視。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研究主任傑里米·夏皮羅算了一筆賬:2008年,歐盟經濟總量16.2萬億美元,略勝美國的14.7 萬億美元。到2021年,歐盟的新數據是17萬億美元,而美國接近23萬億美元,歐盟被美國甩在身後,原因之一就是美國擁有更好的能源優勢,它是天然氣和石油的淨出口國,歐洲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這個北美合作伙伴。

  “基辛格説過:做美國的盟友是致命的”

  美國官方機構的統計顯示,今年前5個月,歐洲國家進口美國原油約2.131億桶,亞洲國家進口美國原油約1.911億桶,“6年來歐洲首超亞洲,成為美國石油的最大買家”。同時,因在烏克蘭危機期間大幅增加對歐洲的供應,美國在今年上半年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還有預測説,最遲到2030年,歐盟成員國從美國進口的天然氣總量將超過此前從俄羅斯進口的總量。美國對歐洲能源出口增多的同時,價格因素已引發後者不滿。不僅法國總統馬克龍抱怨美國高價向歐洲提供天然氣等能源“不是友誼的真諦”,歐洲議會議員、法國前交通部長馬里亞尼也表示:“美國正利用俄烏衝突鞏固在歐洲的經濟霸主地位,法國已逐漸意識到這一點。”

  崔洪建認為,歐洲能源危機是一個多因素的產物。現在歐洲也在反思,為實現能源來源多元化的問題,歐洲國家領導人頻繁到訪西亞、北非等國,就是不想長期依賴美國、做虧本買賣。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全球創新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趙永升認為,面對日益升級的俄烏衝突,美國不能對與自身僅具有基於“利益”和“地緣”經濟紐帶的沙特等產油國發難,一些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也深知美國當下的這一軟肋,因而可以“純粹出於經濟考量”,直接對美國發難,“響亮地”拒絕石油增產要求。但美國的歐洲盟友已經直接或間接地捲入到衝突中來,因此在保障能源供給、控制油氣價格等方面顯得很被動。

  “記得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説過,‘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而做美國的盟友則是致命的’。”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王義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親兄弟明算賬’,但美國的盟友卻被忽悠成‘盟僕’。”他認為,在軍事安全領域,歐洲傳統安全基本依靠美國領導下的北約保護,但經濟領域則不然,美歐是競爭與合作關係。冷戰結束後,歐盟一直力推與美國建立平等夥伴關係,但還是在經濟領域吃了不少虧,這也導致近年來歐美之間反傾銷反補貼官司不斷。

  林伯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歐洲能源的對外依存度本來就很大,而美國卻成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前美國因為油氣價格貴一直無法大量進入歐洲,如今終於找到機會。美國可以在能源領域通過話語權來影響歐盟,而這正是歐盟一直在抵抗的。

  王義桅也表示,美國政府是為美國企業服務的,對歐盟甜蜜的外交辭令掩蓋不了美國對歐洲盟友頻下“黑手”,拱火俄烏衝突,逼迫歐與俄能源脱鈎,甚至與中國供應鏈脱鈎都是明證。這樣一來,不僅讓美能源巨頭“殺熟”,賺得盆滿缽滿,還能嚴重抵消歐洲企業競爭優勢,阻遏歐洲與美國再工業化競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480 字。

轉載請註明: 歐洲能源“斷供”危機,美國該負什麼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