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深燃(ID:shenrancaijing),作者:作者 | 王敏 唐亞華 李秋涵 鄒帥,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7月下旬,有着“校園貸鼻祖”稱號的趣店CEO羅敏,憑藉着高調“賣菜”引起關注,更讓曾經的校園貸風波重回大眾視線。
早在八九年前,校園貸平台就開始進大學進行地毯式推廣。“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在類似的宣傳口號下,剛從高考應試教育中走出來的大學生們,經歷少、閲歷淺,很容易被誘導超前消費。很多大學生風險把控意識不足,不知不覺間借貸金額就超出了自己償還能力,以至於一系列校園悲劇發生。
從2016年開始,相關部門接連出台政策整治校園貸,當初的混亂與瘋狂已經有所收斂。但年輕人們無法忘記校園貸的危害,甚至最早接觸校園貸的那批大學生,走入社會後,還依然深陷其中。
深燃和幾位年輕人聊了聊他們陷入校園貸並艱難求上岸的故事。他們當中,有人因為一個iPad開始借貸,那兩年多收到錢就還貸的經歷像掉進了深淵;有人大學畢業已三年,曾經的貸款依然還沒有還清;有人為了還清貸款尋找各種賺錢方式,甚至試藥賺錢;有人畢業後好不容易還清了校園貸,又開始新一輪借貸,好在自己努力工作得以還清;還有人即便已經還清貸款,卻因為信息泄露被催債的人不斷騷擾。
從這些年輕人的經歷來看,他們往往是一開始覺得借款金額不大,在可控範圍之內,最後還是免不了因為還款金額超出可承受範圍,進而影響正常生活。他們也後悔曾經為了一時的虛榮而過度消費,人生非常珍貴的幾年用來了還債,但又不得不為了“上岸”想盡各種辦法,甚至“上岸”後,也無法完全擺脱校園貸的影響。
時至今日,校園貸亂象依然難以被連根拔起,一些不良機構仍然披着馬甲,頻頻將黑手伸向大學生。面對校園貸亂象,大學生們最重要的還是要自己多加防範,理性消費,太容易借到手的錢,必定是有代價的。
朋友畢業去讀研、讀博了,
我為了賺錢還貸去試藥
嘟嘟 | 25歲 事業單位工作者
我是2015年進入大學的,當時校園貸正處於發展的風口上,很多平台都找大學生甚至學生會主席做推廣,教室的課桌上也貼着網貸平台的小廣告,校園貸平台的信息可謂是無處不在。
我就是沒忍住好奇,下載了軟件,一開始借了幾百塊,利息很高,在36%左右,但覺得分期下來每個月還得也不多,就沒多想。大二時,我還和朋友投資開了個奶茶店,也是通過校園貸平台借的錢,不知不覺間就借的越來越多,要還的也越來越多。到大三時,每個月還貸金額就超出了我的承受範圍,我當時一個月的生活費是2000塊,但一個月貸款得還3000塊左右。
我從小一直是乖乖女的形象,考的也是985大學,為了不讓父母擔心,不破壞在父母心中的形象,我一直沒敢讓父母知道我借了校園貸,身邊的朋友也都不知道,我都是自己一個人默默想辦法,而且為了保密,從來不敢逾期還款。
為了還貸,大三那段時間,我常常失眠,每天都想着怎麼賺錢還錢,一直在找各種賺錢的兼職,甚至還從貼吧裏找到了試藥的兼職,試藥半個月賺了9000塊。中間還不上錢的時候,我還下載過高炮軟件 (高利貸平台) ,比如從平台借了1000塊,但只能拿到700塊,要交300塊的手續費。
大三、大四那兩年,我基本都是以貸養貸過來的。到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後,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我才用自己的工資全部還完了貸款。
現在回想起來也是非常唏噓。我非常後悔大學時接觸了校園貸,不僅借的錢花得非常不值得,而且在人生比較重要的這幾年,我把精力都浪費在了還債上。
我的大學同學,很多都考研了,有的還去讀博了,工作也比我強得多,但是我大三大四時,因為網貸的事,根本就沒有時間精力去想讀研的事,更別説去多讀書、交朋友,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我的人生軌跡也因此發生了變化。
不過,我受網貸的影響還算是輕的,一兩個月前,我父母告訴我,我初中的化學老師得知兒子借網貸欠了一百多萬,當時心臟病發作送到醫院時就已經不行了,他兒子也因為還不起網貸已經自殺了。
我覺得,經過多年應試教育的大學生,可能很難短期內建立成熟的金錢觀和消費觀。雖然18歲就已經是成年人了,但人的心智不是説成年就成年的,大學也正是一個人從學校到社會的緩衝期,因此學生貸款的審批要嚴之又嚴。
校園貸泄露個人信息,
我和家人同事遭到騷擾威脅
遠山 | 27歲 互聯網從業者
大二的時候,我有一次在食堂吃飯時,碰到了校園貸推銷人員,他們讓我幫忙註冊一下,返利100元。註冊了需要實名認證,手持身份證拍照上傳,還要人臉識別配合做一些驗證動作等,我都照做了。
註冊後需要貸一筆款再還掉,我貸了500塊錢當時就還了。當時對方還問我註冊用的這張銀行卡用不用了,願意的話可以賣給他們,3000塊錢,我沒賣。
大概過了一個學期,我手機屏壞了需要修,錢有點不夠,我又不想事事找家裏要錢,就從這個平台上借了2000塊錢,分三期還,利息大約有五六百元。最後一期還款的時候,我手裏的錢不夠,沒及時還,就收到了短信和電話騷擾和威脅恐嚇,讓我必須當日歸還,下午不還就要給我的通訊錄聯繫人打電話,還要上門找我。我有些害怕,告訴了家裏人,拿了錢還上了。
更大的麻煩還在後面。我畢業之後,用的手機號已經不是大學時的了,有一段時間突然收到很多短信和電話,對方説我借了一個金融機構2萬多塊錢,讓我趕快還,否則影響徵信、子女上學啥的。
我一再強調自己沒有借過,但對方還是換着人持續給我發短信打電話。他們能夠報出我的詳細信息,包括身份證上的所有信息,還有我名下的所有電話號碼,我父母用的寬帶也是用我那個手機號辦的,相關信息他們也知道。
見我不理,更嚴重的事情發生了。催債的人打電話給我父母,説我欠了貸款,他們甚至還打電話到我們公司前台以及我的四五個同事那裏。
我推測這些電話跟校園貸相關,是因為我當初辦貸款的時候,緊急聯繫人一欄寫了我當時的一個同學的電話,他一直沒換手機號,那段時間這個同學頻繁接到這個公司的電話,而我別的同學並沒有接到這些電話。
我覺得就是因為那一波嚴重的信息泄露,讓這些人有機可趁想對我實施詐騙,詐騙不成就根據我的信息騷擾我身邊的人。
這個事前後持續了有一個多月,那段時間,家人、同學、同事都聯繫我讓我儘快解決掉這個事情,最後我通過報警才制止了他們。
經過這個事,我把支付寶花唄和借唄都關了,有人給我推薦信用卡,我也一概不用,我覺得提前消費挺恐怖的。我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校園貸給我留下的信息安全問題。他們有我那麼全的信息,當時註冊時填寫的資料還是讓我們自己手寫的,等於我的筆跡他們也有。未來萬一有人拿我的信息去借貸、抵押,或者做什麼其他違法的事情,後果真的很難想象。
我覺得所有的網絡貸款都不該存在,在沒有任何資產做抵押的情況下借貸,宣稱分期還款壓力小,會讓年輕人覺得來錢太容易。但網貸很容易讓人上癮,最後還不上時既消耗個人信任,還危害社會。在我看來做網貸的公司都不值得被擁護,他們把錢借給用户,收高額利息,錢最後還是回到資本家口袋,等於是空手套白狼。
大學畢業三年,
還完7萬後我還有4萬貸款要還
柚子 | 25歲 公務員
上大學時,我朋友圈子裏都是家裏比較有錢的,我也受影響有了虛榮心,花錢大手大腳。而且當時很容易就能接觸到網貸平台,我們宿舍樓下就有人拿着小禮品讓學生來註冊。從第一次因為手頭緊借了幾百塊,第二次借了上千塊買了塊手錶,我就開始掉進了校園貸的坑。
當時對於利息高低沒有概念,總是覺得自己借的錢不多,完全可以還上。我一個月生活費有2000塊,一直都是用自己生活費在還,實在還不上的時候,就想辦法找家裏要點,或者變賣自己之前買的東西,唯一原則就是不逾期。這樣就不會爆通訊錄被催債,只是偶爾有客服在每月還款的前幾天打還款電話提醒還貸款。
中間有次實在還不上,被父母知道我借了網貸,他們讓我坦白到底還欠多少錢,給我還上。但因為數額太大了,我還是沒敢告訴父母我一共欠了多少錢,只説了一個比較小的數額,剩下的一部分都是自己在還。
到大學後半段,我都是以貸養貸,把花唄、借唄、分期樂這些平台都開通了。有的平台還是利滾利,只要過了免息期,每天都會漲利息。到2019年大學畢業後,我才開始用工資還貸款,欠債金額才慢慢縮小。
我已經記不清我借了多少本金出來,只是大概知道,自己加起來得還十多萬。我今年剛還清7萬,目前還有花唄1萬、分期樂1萬、信用卡2萬需要還。目前的計劃是,先還清利息高的,再慢慢還利息低的。疫情影響了我賺錢的節奏,要不然,我可能現在已經就還清了。
經過這個坎之後,我覺得自己快速成長了。我明白過來,一個人會在很大程度上受身邊的人影響,交朋友還是要交一些比較務實的朋友,要離虛榮的同學朋友遠一點。我也懂得要理性消費,做好規劃,多做有意義的事情,讓精神世界充實起來,這樣就不會覺得只有買買買才快樂。
現在我已經很少亂花錢,花錢都花在刀刃上,是為了提升自己、取悦自己,而不是白白糟蹋錢。
至於大學生貸款,我覺得可以存在,有些時候貸款確實會幫助人渡過難關,但學生貸款的審核必須嚴格。
父母幫忙還清校園貸後,
我又開始借網貸
洛松 | 29歲 國企員工
我2012年上大學,從大二時開始借校園貸。
當時有地推到學校裏發校園貸的傳單,我消費觀念不成熟,總想買這個買那個,一個月的生活費只有1200塊,不夠“買買買”,所以動了心思。
拿到傳單,他們就讓我們註冊賬號,填了包括QQ在內的各種信息。
第一次我借了1500塊買了個手機。當時分12期,1個月還不到200塊,我想着是可以還上的,但是後來發現,錢來得太容易,自己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
前三個月我都在正常還,後來更加大手大腳,又借了2000塊,總想着反正沒錢了可以再去借。
後來我一個月的生活費用來還分期的錢之後,連基本吃飯的錢都不夠了。
在我第一次逾期的時候,有個人在QQ上聯繫我,告訴我哪個APP可以借款,又拉我進羣,羣裏都是討論怎麼借款,去哪個APP借的。這個羣不允許私聊,還會定期全員禁言,我就在那個羣裏越陷越深,借的也越來越多了。
其實當時果斷報警或者告訴家裏,問題是能解決的,只是自己腦子拎不清,大學基本就是在這種日子中度過的,可以説荒廢了。到2017年,雖然陸續一直在還,但我還欠着5.1萬,利息我沒有仔細考慮過,現在想想,累積起來至少也有40%。
畢業後我一個月工資只有1500塊,到手很少。我實在扛不住了,告訴了家裏,我也很慶幸雖然爸媽非常生氣,但沒有不管我,幫我把錢都還上了。
但後來我又借了第二次。因為工資不高,又談了戀愛,以前表白被拒絕過,心裏比較自卑,就總想着給女朋友多買些東西。這次總共借了差不多有2萬,不過最後用自己的工資還上了。
現在想起來,我是後悔加後怕的。後悔當初真的不該借,搞得大學每天都想着這些,過得渾渾噩噩。
後怕就是當時我精神狀態也不好,害怕被曝光個人信息、家人信息,害怕催債的找到學校裏來。當時因為這東西自殺的人也不少,我也不知道處在那種環境下,時間久了,自己會做出什麼事情。
之所以深陷其中,有我自己的原因,剋制不住自己的慾望,衣食住行其實差點也不會怎麼樣,但是看到別人吃好的,我也想吃好點。
背後也有平台的誘導。因為老是借錢,自己形成了一種生活水平可以比較高的錯覺,後來下決心不借錢了,發現自己一個月那點生活費根本滿足不了自己,又開始不斷借。
我覺得校園貸絕對不應該存在。這種利用大學生對於利息的認知不足、不懂社會殘酷的心理賺錢的生意,真的應該徹底杜絕。
避免陷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自己腦袋要清醒一點,要意識到,即便自己不是富人也沒什麼,生活費低點也沒什麼,穿的用的差點也沒什麼。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超前消費,也沒必要太在意他人的目光,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
因為一個iPad開始借貸,
兩年還貸經歷就像掉進深淵
鬆鬆 | 22歲 學生
最開始接觸網貸,就是因為一個iPad。那時我剛剛上大一,不想跟家裏要錢買,4200塊錢,有3000塊錢是我開了京東白條,直接把額度划走,差的那1200塊錢,我就通過校園貸平台借了。
整個過程非常順利,只有一個客服給我打電話問我借錢的用途,再也沒問其他,錢輕輕鬆鬆就到賬了。
就是因為太過輕鬆,再加上我自己消費習慣的問題,這個口子一開就關不上了。我一個月生活費2000塊錢,其實足夠我過得很滋潤,但後面我還是一直在那上面借錢,一次借四五百,花唄和白條也繼續用,累計借了將近一萬塊錢。而且,校園貸的利息最高能到36%,也就是説借了500塊錢,要還六七百。
借貸歸借貸,其實我是很心虛的,所以一直沒有逾期過,就怕會對自己徵信產生什麼影響,甚至後來我還查過自己的徵信,雖然沒有逾期記錄,但是一筆一筆小額貸款都寫在上面。最焦慮的是寒暑假,因為沒有生活費了。寒假還好,有壓歲錢可以還。有一年暑假我確實還不上了,我就到處找借貸軟件,但那時候政策已經對大學生借貸做了監管,我發現借不到錢了,就跟朋友借了還上。
總之,借貸的那幾年,我真的有種掉進深淵出不來的感覺。拿到生活費,第一件事就是還貸,還完就不剩幾百塊錢了,然後就又要借,如此往復。我記得有一次我考了專業第一,我爸獎勵我2000塊錢,這個錢也被我拿去還貸了,那時候心裏特別愧疚。
最後一次還款,是我剛剛發下一筆獎學金,拿到錢第一件事我就把所有欠款結清了。兩年多,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這個惡性循壞終於結束了。還完之後,再也不用擔心了,以後2000塊錢的生活費,就是實實在在的2000塊錢。
我記得一個博主説過,她剛畢業找工作的時候沒錢,就從借貸軟件借錢買了一套西裝。所以她覺得,有些學生缺錢的時候是真的需要這種貸款。我不太贊同,從我的個人經歷來説,自制力不是每個人都有的,人的底線也是可以一降再降的。最開始可能只是一套西裝,後面就又是一部手機,一台電腦,一個奢侈品包包,這個慾望是填不滿的。尤其對於學生來説,在消費觀還不成熟,又沒有還款能力的情況下,政策對校園貸的嚴格監管,我是非常支持的。
現在我還在唸書,仍然沒有收入,但我開始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大學生還是千萬不要撕開借貸的口子,不要以為自己一定還得上,我的經歷就是從覺得自己肯定還得上開始的。“分期樂”“趣分期”這些軟件的名字起得也讓人感覺借錢是件很開心、很容易的事情,但實際上,錢來得輕鬆,還得難,停下更難。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嘟嘟、遠山、柚子、洛松、鬆鬆均為化名。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