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會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知道的父母少之又少

據心理學調查,成人要到30歲以後才能學會理解自己的情緒,學會處理情緒。孩子小時候常發脾氣,這是一種健康的溝通方式。

兒童心理學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説:“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聽到孩子哭,許多家長會感到憤怒、焦慮,如果是在公眾場合,父母甚至會覺得很丟臉。事實上,哭泣是孩子情緒發泄、自我療愈的一種途徑,哭聲也是一種語言,有人説“情商低的大人,是因為小時候沒哭夠”。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其實是在向父母尋求幫助,如果父母不作出響應,而是一味指責、懲罰或熟視無睹,會對孩子造成一種傷害。如果孩子的求助每次都被冷酷拒絕,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懂事”,越來越安靜,越來越封閉。

孩子願意在父母面前哭鬧、發脾氣,説明他願意與父母做正面的情感交流。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後在外面他就會表現得越好。

當孩子情緒激動時,不妨讓他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如果壓制孩子的眼淚,會造成孩子負面情緒的積累,在父母面前哭的行為經常被強行制止,孩子會變得隱忍,親子關係會產生隔閡

與孩子較量時,父母如果做到不與孩子逞強、發脾氣,遇事有定力、會變通,孩子也會習得這些智慧。

孩子哭鬧時不去“打擾”他,待孩子哭完,情緒慢慢平靜時,才是教育的最佳時機。遇到極端情況,孩子的情緒太激烈而無法平復時,可以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空間,讓孩子“武力發泄”,任他隨意捶打踩捏。

因此,不要在孩子情緒低落或剛剛哭鬧之後開始教育和強迫他學什麼。要想教育好孩子,正確的方法是將孩子的情緒調節到快樂、自信、專注,然後開始學習。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53 字。

轉載請註明: 如何教會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知道的父母少之又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