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送爽,歲物豐成,東北平原迎來了收穫的季節。位於黑龍江的建三江七星農場大豆搖鈴,玉米招手,稻浪滾滾,豐收在望。
10月11日一大早,一台收割機在晨光中開足馬力,駛向遠處的稻田。在壟上辛勤勞作後,機身貯倉即將裝滿,接糧機隨即跟上,將收割機收穫的稻穀轉運到糧倉中。
神奇之處在於,不論收割機還是接糧機,都沒有駕駛員操作的身影,全程依靠後方指令信號無人運行,這也是七星農場的奧秘所在。在碧桂園與北大荒的聯手打造下,一座迄今為止世界首個超萬畝的無人化農場試驗示範項目,建在了這片廣袤的黑土地上。
今年年初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強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項目,搶佔科技制高點。無人農場的誕生,促進了農業技術更新迭代、加速落地,無疑為現代農業增添了新的助力。
五個“最”勾勒農業未來
11日當天,七星農場舉行農機無人駕駛作業演示會,除了收割機和接糧機外,現場40多種農機具還再現了無人化水田築埂、攪漿、插秧、旱直播,以及無人化旱田滅茬、起壟、播種、噴藥等20項農機作業演示。
無人化作業的秘訣在於“大腦中樞”。七星農場的一側,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中心和農機管理雲平台悄無聲息地運作着。
在這裏,每台農機設備的作業狀態、作業數據、作業軌跡等實時顯示在屏幕上,農機設備接收的工作指令全部從這裏發出。通過各類監測設備,田間土壤、農業氣象、温度濕度、作物長勢、病蟲草害預警等信息一目瞭然。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認為,北大荒建三江和碧桂園農業聯合組織實施的這個無人化農場試驗示範項目有着里程碑式的意義,“它是目前國內外針對主糧作物的規模最大、參加試驗示範的農機設備最多、作業環節項目最全、無人化技術最先進、農機田間作業無人化程度最高的無人化農場。”
這座無人農場的建立,也標誌着廣東實力民營企業碧桂園在無人化農場領域邁出重要一步,為下一步構建主要農作物種植生產全流程無人化作業和無人化農場建設運營的系統解決方案打下堅實基礎。
“我們同北大荒合作建立‘無人化農場’,目的就是為了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並與國內外相關單位緊密協同,加快推廣應用最具科技含量的農機智能化、農場無人化技術”,碧桂園副總裁、農業控股有限公司總裁梅永紅説。
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寶松表示,未來北大荒和碧桂園將加大先行先試力度,努力實現智慧平台數據分析與智能決策,為最終構建無人化農場、農業生產系統,設計出可複製、可推廣的最優解決方案。
新科技助力糧食安全
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本就是農民出身,一直有一份鄉土情結。
楊國強曾建議,以企業為主體,試點打造規模化無人農場,提高農業生產力。他還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42年前自己在種田,42年後自己還要回去種田。
如今的農業生產水平和糧食產量,與楊國強年輕時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但不變的是,糧食安全一直被擺在重要位置。
在當前國際形勢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需要直面的挑戰。
建三江所在的東北平原,農業集約化、機械化程度非常高。但從全國範圍來看,傳統農業眼下仍以家庭為主要經營單位,人均耕地面積小,大多數農業生產活動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勞動強度大、生產集約化程度低、生產效率低下。
此外,農業生產“看天吃飯”並沒有根本性改變,生產過程多依賴農户經驗積累,經營風險大,農民收入穩定性差,對就業創業、工商資本的吸引力仍然顯得不足。
解決農業生產的難題要靠新技術賦能,建三江無人農場便是一次重大的“實驗”。
通過引入先進智能農機、發展精準高效農業,無人農場的勞動生產率和單位土地的產出效率都將大幅提高,這為破解“怎麼種好地”的難題,保障國內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糧食安全,真正實現“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裏”提供了全新思路。
破解“誰來種地”難題
在無人農場機械化、自動化的運行模式下,負責現場操作的不再是下地幹活的農民,而是技能傍身的技術人員和設備運維人員。這種模式下,幫助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在解決“誰來種地”的難題。
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令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而機械化、規模化、無人化的新型農業,利用科技手段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率,為解決農村人口老齡化、農業勞動力短缺問題尋找突破口,有望成為緩解新時期農業生產矛盾的新方法。
據梅永紅介紹,從去年啓動至今,無人農場已先後有17家國內外農機生產製造企業、39種農機設備參加了田間作業試驗示範,完成了玉米、大豆、水稻三大農作物生產過程中20餘個作業項目的試驗示範任務,預計到秋季作業結束,全年累計可完成田間作業面積16000畝。
而根據規劃,從今年起,碧桂園和北大荒將利用三年的時間,在建三江七星農場和二道河農場組織實施超萬畝的無人化農場試驗示範項目,重點進行農機作業無人化試驗示範。
南方日報記者 葛政涵
■觀察
趟出一條現代
農業的新路子
如今,機械化、集約化的農業生產,在國內部分產糧大省已頗具規模,每到夏收、秋收時節,“收割機大軍”遊走各地工作已不是新鮮事。但無人農場的出現,仍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受。
無人農場並非新生事物,農業領域的“機器換人”很早便出現在發達國家,但由於缺乏全系統整合與場景實驗,尚未產生規模化應用的實際效果。
隨着國內無人駕駛、5G通信、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飛速發展,無人操作農機具已有技術支撐,無人農場正在走向現實,建三江的實驗項目便是取得初步成功的範例。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農業承擔着“壓艙石”的作用。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發展現代農業,推動科技興農成為農業發展的新課題,有關農業科技創新的推動要求也連續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建三江無人農場的誕生,令農業大規模機械化有了進一步探索。更重要的是,該項目由實力企業碧桂園與北大荒牽頭聯手實施,從應用場景實際需求出發,根據地理環境和農業生產特點定製而成,有着系統集成的解決方案。
在我國地緣遼闊、農業生產地理環境、作物形態差異巨大的背景下,模塊化的無人農場有望充分適應因地制宜的農業生產需求,這也為現代農業的發展趟出了一條新路。
如今,無人農場還在實驗階段,或許一些細節之處仍有待進一步升級改進,但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新技術的騰飛,勢必將為農業騰飛插上更有力的翅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32 字。
轉載請註明: 無人收割機,駛入建三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