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凡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美國總統拜登近期在德國召開的七國集團峯會上拋出所謂的“全球基礎設施夥伴關係”協議,號稱要七國集團國家在五年內籌集6000億美元,其中美國承諾將提供2000億美元,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基礎設施建設。雖然拜登在介紹倡議時未提及中國,但各方普遍認為,所謂計劃意在對抗“一帶一路”倡議,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曾明確表示,“這可以代替中國人所提供的東西,成為另一種選擇”。
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美西方就採取懷疑、敵視和對抗的態度,不僅不斷向發展中國家施壓,給務實合作增加障礙,同時就勞工、環境、債務、網絡安全等方面製造虛假信息、煽動所謂“中國威脅論”等。然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對於美西方的蠱惑並不買賬,因而西方戰略界開始謀劃以金錢解決問題,即通過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以及基建計劃,誘使其放棄“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機會。
事實上,所謂的“全球基礎設施夥伴關係”協議已不是拜登政府首次提出的對抗“一帶一路”倡議的方案了。在去年的七國集團峯會上,拜登就曾提出所謂“重建更美好世界”基建方案,宣稱美國要與其盟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超過40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資金。而在美國首先掀起“基建替代”計劃潮後,歐盟也在2021年11月提出所謂“全球門户”計劃,承諾向發展中國家提供3000億歐元基礎建設資金。然而,這些倡議除了拋出一個天文數字的大餅,以及承諾投資於所謂的“可持續”“高標準”基建項目外,基本屬於虛大於實,幾乎不具有落地可能性。因此,在拜登拋出“重建更美好世界”近一年無任何實際舉措跟進後,美國再次畫出大餅無非是新瓶裝舊酒,並且以一個宏大而縹緲的計劃將本國和盟國相關倡議包含其中,打造所謂“聯合應對”的假象。
此外,“全球基礎設施夥伴關係”以及其他西方國家所提出的“基建替代方案”,實際上的資金落地問題根本無法得到保障,這些計劃將資金投入分解為官方援助、信用保障、吸引私營部門投入等方式,真正由官方直接向項目投資的數額恐怕屈指可數,金融企業或實體經濟企業能夠追隨官方的宏大計劃加大投資的意願也無法得到保障,如何尋找項目以及對接資金和項目的雙向需求亦無從談起,“提供資金”以貸款還是無償援助方式亦不可知。同時,這些倡議和計劃的背後並非真正幫助發展中國家,而是在金錢背後暗中標好了政治代價,接受“援助”的國家國內政治發展和外交政策很可能被迫與西方的援助條件所掛鈎,成為主權安全的隱患。
因此,從“全球基礎設施夥伴關係”協議可以看到,美國為首的七國集團並非真正在意全球重大問題和發展赤字問題的解決,而是以地緣政治對抗的視角帶入和塑造涉及中國的各領域政策,不斷推動以全政府、全部資源、全盟友網絡進行對華戰略競爭和對抗的本質。因此,在全球重大治理問題上,七國集團以炸橋代替架橋、以攻擊代替協調、以對抗代替合作、以零和代替包容,實質上是妄圖以集團政治和美國自己的“幫法”“家規”凌駕於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並試圖將中國、俄羅斯等戰略競爭對手排除在塑造全球治理的框架之外,這種做法只會加劇國際分裂和對抗,影響全球公共產品的供給,危及世界共同問題的解決。
美國及七國集團應當認清現實,在“提供合作”中夾帶地緣政治私貨,在發展問題上加劇對抗,只會將應當被解決的問題進一步放大。近期,主要發展中國家紛紛響應的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顯示,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只有認清世界發展大勢,團結一致才能推動構建普惠平衡、協調包容、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發展格局。夾帶政治私貨,偏離將發展置於全球事務中心位置只會被時代所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