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閃發光的鑽石黃金,凝結了現代南非誕生的血與淚

文|其然

南非,位於非洲大陸的最南端,歷史上曾為英國殖民地。鑽石和黃金的發現,就像是財富的潘多拉魔盒被打開,這既是南非經濟起飛的契機,也是南非不均等發展的由來,更是南非登峯造極的種族隔離制度的源頭。《鑽石、黃金與戰爭:英國人、布爾人和南非的誕生》是英國記者、作家、歷史學家馬丁·梅雷迪斯的作品。該書以1870年左右開始的“鑽石熱”作為開篇,以1910年南非聯邦成立為結尾,跨越40年,呈現了奠定現當代南非格局的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閃閃發光的鑽石黃金,凝結了現代南非誕生的血與淚

《鑽石、黃金與戰爭:

英國人、布爾人和南非的誕生》

[英]馬丁·梅雷迪斯 著

李珂 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

瘋狂的石頭

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於1806年佔領了今南非一帶,建立起開普殖民地。當時,開普殖民地只是一個奴隸主的前哨站,距離倫敦有三個月的航程,此前一直由一家荷蘭的商業公司來運營,而這家公司因為無利可圖,已經在破產邊緣搖搖欲墜多年。英國對開普的唯一興趣,是將其用作途經非洲的歐亞重要貿易路線中途的海軍基地,這也是英國政府決心不讓法國染指的緣由。

開普殖民地一度深陷水深火熱之中。19世紀60年代,這裏飽受乾旱、蝗蟲、葡萄酒出口鋭減、羊毛價格下跌和銀行業危機的困擾。由於資金短缺,鐵路只修到離開普敦70英里遠的地方就爛尾了。在納塔爾,少數白人一直提心吊膽生活,他們不僅擔心當地的恩古尼人可能會起義,還擔心圖蓋拉河對岸的祖魯蘭土著可能會大舉入侵。總的來説,這兩個南部非洲殖民地,被認為是大英帝國“麻煩最多、花費最多和最無利可圖的財產”。

然而,沒過多久,這片土地的命運就改變了。1866年,在開普殖民地霍普鎮的一個名叫德卡克的農場附近,一個孩子在奧蘭治河畔拾起了一塊閃亮的石頭,並和其他孩子玩起了“五塊石頭”的遊戲。

幾周後,鄰居尼凱克發現了這塊顏值很高的石頭,認為可能是鑽石,就提出要買下它。孩子的媽媽對他出錢買石頭的想法感到好笑,並告訴他,如果他看中了這塊石頭,就免費送給他。尼凱克稱,如果證明是鑽石,他將與她分享收益。後來,這塊石頭在倫敦被鑑定為鑽石,估價為500英鎊。

消息傳出,立即引發了人們的淘寶興趣。隨後,挖掘者們一窩蜂地跑到奧蘭治河以北的瓦爾河岸邊去挖鑽石。瓦爾河兩邊很快擠滿了挖掘者和投機者,他們從一個礦場跑到另一個礦場,建立了許多臨時定居點。

按照《鑽石、黃金與戰爭》的説法,早期,鑽石在靠近地表的地方,挖掘者使用鐵鍬就能挖到。運氣好的人,幹一天可以挖到10到20顆鑽石。有些人不費吹灰之力就發了財。一個身無分文的英國人發現了一塊175克拉的原石,價值3.3萬英鎊。一次次的重大發現,點燃了人們對冒險的熱情。許多人一夜暴富,他們鳴槍慶祝,向外界炫耀着財富。

閃閃發光的鑽石黃金,凝結了現代南非誕生的血與淚

南非鑽石礦坑

1871年,在開普殖民地邊界之外的格里誇蘭的一處人跡罕至之地,探礦者在被太陽曬焦的灌木叢中,發現了世界上最豐富的鑽石礦藏,英國立即從奧蘭治自由邦手中奪取了這塊領土。

隨着英國開始統治這片殖民地,這裏的地名也要更改,殖民地大臣金伯利伯爵乾脆將之命名為金伯利鎮。此後,當地獨有的含鑽石的深色地層,有了一個專業術語,即“金伯利岩”。到1873年,金伯利已經迅速成長為南部非洲的第二大城鎮,擁有約1.3萬名白人和3萬名黑人。

至今,金伯利鑽石礦坑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力挖掘礦坑,它深1097米,在1914年被關閉之前生產了超過3噸的鑽石,金伯利也被人們稱作“鑽石之都”。

發現“金窩子”

南非的財富傳奇還在繼續書寫着。

19世紀70年代早期,德蘭士瓦河東部懸崖附近首次發現了黃金。1872年,萊登堡地區發現了砂金。1873年,在布萊德河峽谷的赫拉斯科普,又發現了砂金。一時間,南非出產黃金的消息不脛而走。

1884年6月,探礦者在德卡普山谷發現一條巨大的含金礦脈,消息一傳出去,附近立即就出現了一個叫作巴伯頓的小村莊。後來,周邊幾乎每天都有新的礦脈被發現,促使世界各地的尋寶者蜂擁而至。1885年,煤礦工埃德温·佈雷創立了“佈雷黃金礦場”,第一批約1.3萬噸礦石裏便提煉出了5萬盎司黃金,賺得盆滿缽滿。

巴伯頓迅速變成了繁榮的城鎮,成了周邊的人口中心。數以千計的採礦區出現,眾多金礦公司紛紛成立,數百萬股票銷售一空。從黎明到深夜,巴伯頓證券交易所一直是瘋狂活動的場所,英國投資者爭先恐後地購買巴伯頓的黃金股票,希望能在淘金熱中分一杯羹。

然而,巴伯頓的繁榮很快就破滅了。大多數公司從來沒有出產過1盎司黃金,許多都是直截了當的詐騙行為,目的是用虛假的招股説明書來吸引投資者。雖然在巴伯頓周圍散佈着大量的黃金,但最終只有5座礦被證明是可以挖掘的。

閃閃發光的鑽石黃金,凝結了現代南非誕生的血與淚

蘭德金礦

真正的驚喜還在後面。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德的白水嶺,因在雨後經常會出現閃閃發光的溪流而得名。那是一片荒蕪的高地,海拔1800餘千米,在乾燥的冬季常常被野火燎原,平時罕有人至。在這裏,從東到西蔓延着漫長的黃金礦脈,後來被證實是世界最大的金礦——蘭德金礦。

如今,高地已經變成了一個方圓200公里的大坑。從1886年開始,蘭德金礦的黃金開採至今已超過40000噸,約佔今天所有黃金產量的22%,是名副其實的“金窩子”。

與以前的發現不同,蘭德金礦的黃金礦牀並非存在於石英礫石中,而是存在於沉積層的水磨礫岩中。在地表露頭處,礫岩會碎裂成大量光滑的石英鵝卵石,形狀各異,大小不一,呈白色和紅色。在地表之下,礫岩以一定的角度下沉,一直到未知的深度。

發現金礦的消息,很快招來了探礦者和礦工,對統治當局來説,突然湧入一羣不守規矩的人,需要採取一些緊急的臨時行動。一開始,當地官員試圖發佈命令,引入探礦者圈定礦權的制度。1886年,當局又宣佈了政府採礦計劃,宣佈政府擁有的一片三角形土地為新市鎮所在地,就坐落在礦脈的北面。

新市鎮的名字叫作約翰內斯堡,後來成為赫赫有名的“黃金之都”。從平面圖上看,最初的約翰內斯堡的佈局是一個矩形,寬闊的街道以直角相交。在它的中心是集市廣場,這是一個巨大的開放空間,停着許多馬車。自從政府開始出售土地,包括泥屋、鐵皮屋、棚屋和寄宿公寓等大量的臨時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據《鑽石、黃金與戰爭》敍述,彼時的約翰內斯堡,礦工帽、礦石堆和採礦機器隨處可見。這裏是一個野蠻生長的採礦營地,粗俗又熙熙攘攘,以酗酒、放蕩而遠近聞名。在颳風的日子裏,黃色的塵埃雲會從礦石堆裏升起,在街道上盤旋。

在約翰內斯堡北郊,山脊的頂端,富裕的白人住在豪華的房子裏,房子的視野一直延伸到馬加利斯堡山區,這些山保護他們免受礦井的噪音和北風吹來的灰塵的影響。但是,大多數白人礦工和其他僱員住在金礦附近工人區的出租屋,黑人礦工則被限制在自己的營地內,就像在金伯利一樣。

儘管人類有史以來開採黃金數量的40%都來自南非,但真正擁有黃金的國家,卻從來不是南非。1913年底,英、法、美、德、俄五國佔有世界黃金存量的三分之二,絕大部分黃金為少數強國所佔有。這正是應了中國那句古詩:“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帝國命運之戰

提起布爾戰爭,也許很多人都會感到陌生。這場戰爭是大英帝國和南非布爾人之間的一場戰爭,戰爭的規模和影響遠超出人們的想象,可以説直接影響了歷史的走向。

布爾人是到南非殖民的荷蘭人的後裔。1652年,第一批荷蘭人來到南非,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其後裔布爾人已成為當地的主要民族。但是,布爾人並沒有在南非造成獨霸局面。1795年,英國艦隊在南非開普登陸,開始了和布爾人在南非長達百年的爭奪戰。經過多年的衝突,在英國的強大實力面前,布爾人被迫向北遷徙,於1852年和1854年分別建立了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兩個布爾人共和國。

隨着鑽石和黃金的發現,英國殖民者必然要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雙方的矛盾日益尖鋭。説到底,布爾戰爭對英國而言,是為贏得整個南部非洲的霸權,而布爾人是為捍衞共和國的獨立。

英國主動挑起戰爭,本以為戰爭會在幾個月內結束,但它卻變成了一場歷時兩年半的無比艱難的征戰。為征服只有數十萬人口的布爾人,英國不得不調動近50萬帝國軍隊來完成任務。

英國人陷入了游擊戰爭的泥沼。為了對付游擊隊,英軍指揮官採用焦土戰術,摧毀了數千個農場,把村莊夷為平地,將牲畜屠戮殆盡。布爾人的婦女兒童統統被逮捕起來,被安置到英國的“集中營”裏。那裏條件極其惡劣,有2.6萬人死於疾病和營養不良,其中大多數死者不到16歲。所有的這一切催生出了仇恨和痛苦的記憶,並在當地世代相傳。

最終,英國在巨大損失與國際輿論壓力下,選擇與布爾人簽訂和約。在布爾戰爭後,英國終於將南部非洲的殖民地連成一片,控制了通向非洲腹地大湖區的走廊。好望角地區以廣袤的南非內地為依託,成為英屬海外帝國最重要的前哨基地之一。隨着世界上最大的蘭德金礦被英國把持,英國得以控制全球經濟命脈,來自南非的黃金,使倫敦迅速成為全球金融業和黃金交易的中心。

但是,這場戰爭也標誌着英國海外擴張的終結。《鑽石、黃金與戰爭》直言,布爾戰爭幾乎掏空了英國的國庫,英國從此由盛轉衰。見到大英帝國打布爾人都這麼吃力,英國的各殖民地開始離心離德,迫使英國不得不提升各殖民地政府的地位、賦予更大統治權限,從而為大英帝國的解體埋下了隱患。

戰後的南非雖然千瘡百孔,但是民眾的整體國家意識猛然覺醒了。戰火中不僅是布爾人失去了生命和財富,還有應召入伍的開普敦英國殖民者,以及只是單純渴望財富的歐洲淘金者。布爾戰爭大大促進了這些族羣民族認同的心理狀態,最終,他們成為一個民族,一個獨立的南非已經在路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04 字。

轉載請註明: 閃閃發光的鑽石黃金,凝結了現代南非誕生的血與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