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來、理想、特斯拉算豪華車嗎?究竟多少錢才能算豪華車?
文/騰馬丁博士車圖騰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啥叫“豪華車”?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上海灘街道上來自德意志的奔馳轎車,人們知道,那是一台豪華車;到了九十年代,小汽車剛剛放開,一台普桑售價二十多萬,在當時是名副其實的奢侈品。2020年,豪華車市場以領先乘用車大盤10%的高增速,將在全年取得超過300萬輛的成績。今年前10月,BBA三家累計銷量均在60萬輛關卡,預計全年都將突破70萬輛大關。豪華車市場從未如此繁榮,而“豪華車”概念也從未如此模糊。當年20萬的普桑,與如今20萬的寶馬X1,“豪華車”,已經逐漸失去了共識。-1-在今年11月的豪華車銷量統計表上,不可避免出現了一些尷尬。
乘聯會沒有用“豪華車”,而用了更為嚴謹的“高端車”一詞。在統計標準上,上榜車型必須符合最低官方指導價30萬元標準。這裏就出現一個矛盾:入門指導價為29.38萬元的寶馬3系無緣上榜。3系前10月買了12.7萬台,是寶馬無論銷量支撐還是品牌美譽度都至關重要的產品,但是被豪華車榜單除名了。很多車迷都認為,3系才是寶馬的靈魂。與之相反待遇的,是奧迪A4L,起步價30.58萬元,符合標準,本月豪華轎車銷量亞軍。但是眾所周知,A4L終端價格入門版已經打到了23萬元左右,低於3系的終端價格26萬元。兩台車,誰更接近“豪華車”的定義?無奈的是,官網價格清晰可查,終端價格卻時時變動,不好統計。乘聯會也很棘手:要不要因為3系一款車而把統計標準降低到不倫不類的29萬呢?依據又是什麼?再進一步:30萬能不能作為劃分豪華車的標準呢?更進一步:價格,真是區分豪華車的唯一標準嗎?-2-這兩個問題的尷尬,到了豪華SUV榜單上,就顯得更加尷尬了。
如果説在豪華轎車榜單上,紅旗H9無論從高於30萬的起售價,還是紅旗曾作為中國最高級別行政轎車的歷史來説,劃分為豪華車,都合情合理。但在SUV榜單上,赫然出現了大眾途昂,理想ONE和蔚來ES6。直接引發網友質疑:蔚來、理想也算豪華品牌了?與轎車榜相同,豪華SUV榜單的統計標準也是,30萬元起售價。這就是特斯拉Model 3作為今年最受關注的車型,卻被除名的原因,跟3系是一個待遇。蔚來ES5、理想ONE作為豪華車,特斯拉Model 3卻不算,合理嗎?沒人不清楚,這幾個車型背後的品牌價值到底如何。就好像,李斌表示“蔚來汽車售價在30-40萬元之間,我們的用户跟特斯拉不是一個羣體”,馬斯克隔空回應:你的股價只有我十分之一。
24萬的Model 3,與20萬左右的GLA、X1、Q3,要麼背靠百年技術積澱的全球品牌,要麼背靠科技玩到火星上的新鋭品牌,一個LOGO就值十幾萬。然而,它們一邊為全年300萬輛的幾盤貢獻了主要銷量,但是一邊卻無名無分,不被承認為豪華車。這就是“入門級豪華車”的尷尬現狀。可見,以品牌劃分豪華車,沒什麼説服力。大眾輝騰跟寶馬X1,誰更豪華?這沒有疑問。但最值得討論的就是,既沒有品牌積澱,也沒有科技神話的蔚來ES5和理想ONE,真的可以叫做豪華車嗎?-3-究竟啥是豪華車,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並不是智能汽車時代才萌生的新問題。這是因為,“豪華”一詞本身,就是一個相當模糊的概念。比如,有人認為,勞斯萊斯、賓利才算豪華,有人認為30萬以上的BBA就算豪華。但是大概的共識是,百萬以上的車型叫做“超豪華車”或者“奢華”車型,30萬元車型如乘聯會的措辭,是高端車或者高檔車,在大眾口語中也被叫做“豪華車”。這個思路,還是以價格分級的想法。問題來了:如果不用價格,那麼該用什麼作為豪華車標準?還有人説,豪華車,必須是排量大於3.0升的V6車型。這個説法來自百度百科“豪華車”詞條。然而,這個以排量論英雄的説法,真是老黃曆了。當前,寶馬7系作為D級車,沃爾沃XC90以及BBA的C級車都換裝了發動機,有人專門盤點過豪華車的“2.0T效應”。奔馳E級已經下探到了1.5T動力,誰敢説不是豪華車呢?
大排量發動機的落寞,取決於日益嚴苛的排放法規,這是大趨勢。別説V12或者W12,連V6都會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其餘的,比如後驅、四驅才算豪華之類的説法,必定引來許多技術迷的爭吵,但是事實證明,豪華品牌各有偏好和歷史,“無後驅不豪華”只是單個品牌立場出發的廣告而已。奧迪只有前驅和後驅,沃爾沃、雷克薩斯甚至還橫置前驅。你可以説“無誇戳不奧迪”,但你不可能否定一台落地40多萬的45TFSI動感版A6L是一台貨真價實的豪華車。所有概念兜兜轉轉,最終“豪華車”回到的,還是價格。
-4-想起一個稍顯久遠卻依然適用當下的例子:通用汽車與福特的競爭。1908年3月,第一台T型車誕生。福特的理念是,生產規格統一、價格低廉的車型,讓每個人都能享受汽車的便利,大規模,標準化。流水線汽車,就這樣改變了世界。然而,在福特T型車一款車橫掃天下的時候,通用汽車管理大師斯隆反其道而行之:差異化、細分化,以個性化對抗福特的標準化。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1928年,通用戰勝福特站上了世界汽車銷量第一的寶座。這裏的原因有很多,美國汽車市場在變化,通用實行了汽車金融手段,斯隆實行了市場細分、多品牌的戰略。
重點來了:在斯隆市場細分和品牌定位的時候,他的思路核心,不是先定位產品,而是定位價格。斯隆梳理了併購來的多個品牌,最終決定只生產六種車型,並規定了六款車的價格區間:1,450-600美元2,600-900美元3,900-1200美元4,1200-1700美元5,1700-2500美元6,2500-3500美元這個故事的當今意義已經不是“照搬”,因為,企業早已這麼做了。當前最主流的看法依舊是沿襲了斯隆,產品定位與市場定位不是一回事。先找人,再做產品。而區分消費人羣,本質上就是對消費能力的區分。當A、B、C、D級車的劃分已經遠遠不能用軸距去衡量,各類越級、跨界車型在存量市場上層出不窮。同理,區分豪華車的,也不能再是動力、驅動形式甚至品牌家世了,價格只能作為唯一有説服力的區分方式。30萬,勉為其難,成為了豪華的遊標卡尺。車圖騰資深汽車媒體人暮四先生(劉小悶)領銜打造騰爺文化 · NDIMedia旗下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