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美國俄克拉何馬州塔爾薩,人們用手機觀看美國總統拜登出席“塔爾薩種族大屠殺”100週年紀念活動。拜登於當天發表講話稱,美國需要正視有關種族不公的黑暗歷史,並稱自己將“幫助打破沉默,因為沉默會使傷口更深”。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實習生 馬浩然
“作為美國人,你會感到自豪嗎?”
這是美國《新聞週刊》提出的問題。讓這份期刊吃驚的是,對這個“既簡單又沉重的問題”,美國許多年輕人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新聞週刊》援引蓋洛普的民調數據稱,美國人的整體自豪感在2020年創下了新低。
近日,美國調查機構“I&I;/TIPP”的一份針對1424名不同年齡美國人的民調報告顯示,67%的受訪者為“自己是美國人感到自豪”,但在“18歲至24歲”的受訪者羣體中,只有36%的人這麼認為;35%的受訪者表示,“略微,或根本不因自己是美國人而自豪”。
美國民意調查機構Ipsos於6月下旬進行的調查得出了相似的結論。該機構稱,在“愛國主義”方面,美國不同年齡段的人羣間存在着“明顯的代際鴻溝”。
“身為美國人”讓他們羞愧
為什麼今天的美國年輕人不那麼以美國為豪?就這一問題,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學生、“校園改革”組織的奧菲麗·雅各布森在華盛頓特區街頭進行了隨機訪問,一些受訪者明確告訴雅各布森,考慮到美國的“殖民歷史、種族問題和當前的政治局勢”,自己“為身為美國人感到尷尬”。
《新聞週刊》稱,在美國,圍繞種族問題的討論越來越受到關注,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愛國”的看法。“喬治·弗洛伊德等非裔美國人的遭遇引發了廣泛的抗議活動,圍繞種族主義的辯論成為輿論焦點。關於種族平等的激烈討論影響了美國年輕一代對這個國家的感受,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們的自豪感”。
“我們中的數百萬人剛聽説了‘塔爾薩種族大屠殺’……這有什麼值得驕傲的?”“這並不是一個考慮黑人和土著居民權利的國家……大多數美國人缺乏完整的歷史教育。”談及“美國人”這個身份,一些受訪者告訴《新聞週刊》。
“我身邊的許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有些迷失了。”自稱“馬修·曼寧”的網友在美國“Quora”問答平台上寫道。他説,當他發現“自己的膚色成為申請大學的一大劣勢”後,心態變得愈加複雜:“看到我們的兄弟姐妹如此信任這個系統、試圖融入這個系統,並因此失業或負債後,我對這個國家的信任度變得更低了。”
一些受訪者告訴《新聞週刊》,在今天的美國,“愛國主義”逐漸成為“政府的一種洗腦手段”,這讓他們對“愛國”二字的感覺複雜了很多。“那些為這個國家感到自豪的人顯然已經接受了另一種現實,他們不願意去質疑已知的東西”。
“如果學生從小就被告知,美國是一個建立在種族滅絕基礎上的國家,並且使奴隸制度永久化——這已經成為許多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主張,那麼愛國主義就會成為一種偏執和道德失範的表現。”《極端時代的愛國主義》一書的作者史蒂文·史密斯對《新聞週刊》説。
史密斯認為,今天的美國人接受的教育與他們的父輩存在着巨大差異,“瞭解了許多美國在處理問題時展示出的失敗”。
雅各布森表示,她接觸的那些“不再以美國為榮”的青年中,大多數人接受過大學教育。“我在鏡頭前與鏡頭外和數十名大學生交談過,當談到他們在何時產生了(不再以美國為榮)的想法時,他們説是在大學裏。”《新聞週刊》引用推特用户@blackoutvulture的話説:“學習真正的美國曆史後,我(開始)對身為美國人感到羞愧。”
“我每週工作40多個小時,卻買不起一套破破爛爛的公寓”
彭博社援引2020年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美國幾代人之間的財富差距越來越大,形成了某種“代際財富鴻溝”。2021年上半年,美國公寓的平均租金首次超過1200美元。許多年輕人面臨“生活成本的急劇上升”。
在接受《新聞週刊》採訪時,一位來自南卡羅來納州的年輕人表示,經濟問題已成為許多年輕人憤怒的根源。“我要放棄了,不論我工作多麼努力,政府都只是想讓工人階層入伍或入獄。”“我每週工作40多個小時,卻買不起一套破破爛爛的公寓。”
據美國“gen.medium”網站報道,在美國,好的大學錄取率越來越低,食品成本上升、學生貸款債務上升、缺少基礎醫療保健、官僚機構僵化、槍擊案常常發生、互聯網上個人隱私泄露等問題,都讓年輕人感到“寸步難行”。
“gen.medium”稱,目前,18歲以上的美國青年中有一半遭受失業與降薪,承受着比長輩更大的心理壓力和社會壓力,這成為美國年輕人焦慮的根源。“美國社會中青年抑鬱、焦慮和自殺的問題都在加劇……沒有人指望獲得婚姻、孩子與家庭……95後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這個星球上發生的可怕的事”。
“許多人正在為此受苦……在流沙中只有一把破梯子……他們成為看不到希望的‘被詛咒’的一代。”“gen.medium”總結道。
年輕人“不再自豪”背後,是美國全球地位的下降
“通常,人們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更加保守,也更加‘愛國’。”美國貝茨學院社會學教授、《破碎和愛國:為什麼貧窮的美國人愛他們的國家》一書的作者弗朗切斯科·杜伊納告訴《新聞週刊》,“隨着年齡的增長,人們的看法會發生變化。”
《新聞週刊》稱,許多老年人在回顧早期的一些經歷時會產生強烈的自豪感,而年輕人往往無法共情。
在耶魯大學工作的史密斯告訴《新聞週刊》,上一代人可以為自己“擊敗法西斯和拯救民主而自豪,但自豪對年輕人而言不存在”。“世貿雙子塔遇襲、伊拉克戰爭的失敗、2008年的金融危機、現在的新冠肺炎疫情……21世紀並沒給(美國)95後提供多少喚起自豪感的時刻。當代人正從全球角度思考問題,例如結束種族主義和防止全球變暖,但它現在與我們的國家脱鈎了。”
總體來説,美國的年輕一代更頻繁地旅行、更多地閲讀國際新聞,與老一輩相比“更加全球化”。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現代美國曆史教授克萊夫·韋伯告訴《新聞週刊》,新的全球聯繫可能改變美國人對世界的看法,並非只有年輕人對美國的國際地位有所懷疑,“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美國在世界上地位的相對下降”。
韋伯説:“以環保為例,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染者,但特朗普政府依然退出了《巴黎協定》。我認為許多人對此感到憤怒和羞恥,(有這種感覺的)不是隻有年輕的美國人”。
“愛國主義對他們來説已經過時了”
今天,愛國主義在美國意味着什麼?作為一個自豪的美國人意味着什麼?對許多人來説,這或許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在美國“Quora”問答平台上,“80後和95後不再以身為美國人而自豪”這一話題引發了熱烈討論。但對許多人來説,這或許“不是個問題”。
網友“Steven Franklin”在“Quora”坦言,自己從來沒想過“要為自己是美國人而自豪”。“如果我説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那是荒謬的,但我為他們而自豪,敬佩他們的成就,感謝他們為我作出的犧牲及對我的愛與支持”。
在他看來,很多人對國家的感覺是類似的,“宣稱美國是最完美的國家無疑是荒謬的,但我為美國給我這樣的發展空間而心存感激。”
“gen.medium”分析認為,今天的年輕人更加多元化。在這個“沒有國界”的時代,他們更加進步、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拒絕接受種族主義、性別歧視,拒絕全球範圍內不公正的暴行,“他們的生命裏還有許多更重要的事,需要傾注精力”。
美國新聞網站“neusenews”在《千禧一代對美國的反思》一文中講述了年輕人克拉倫斯·托馬斯的故事。他在美國南方一個非常貧困的地方長大。如果沒有接受教育,他將像祖輩一樣繼續生活在貧困中。但他幸運地走出來了,成為第一位在最高法院任職的非裔美國人。
托馬斯認為,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完美的國家,世界歷史本來就是一部“征服史”。“這個地球上沒有一個國家每件事都做對了,但至少這個國家的理想是為我們帶來繁榮與自由”。
《新聞週刊》稱,今天,許多美國年輕人不再執着於“愛國主義”這一概念,即在情感上將自己束縛在某個地方,並使其成為個性特徵的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們不再像老一輩那樣能夠“從愛國主義中受惠”。
“我認為愛國主義對他們中的一些人來説已經過時了。”杜伊納告訴《新聞週刊》,“他們不像老一輩那樣與自己所在的地方有很強的‘連結’。年輕人們可能身在一個地方,思想卻無處不在。”
在韋伯看來,美國年輕一代表現出的“不愛國”,並不意味着他們“自戀、對政治漠不關心”。“當今的年輕人不那麼愛國,但這並不危險……一些歷史事件能夠成為許多人自豪感的來源,也能夠成為其他人持懷疑態度的理由。”
“gen.medium”認為,對年輕人來説,與是不是“愛國”相比,更實際的討論是“我們能否在餘生中持續奮鬥”。“我希望我們認識到,如果我們不追求私利與金錢,而是努力照亮自己的前程,我們就會擁有閃亮的人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