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成績是一點一點幹出來的,2歲的臨港新片區向世人交出亮眼的答卷,這背後,是無數建設者只爭朝夕,用努力和汗水換來的結果。值此臨港新片區成立兩週年之際,記者和多位生活、工作在這片熱土上的人聊了聊,他們有的是“老臨港”,親眼見證了新片區從孕育到誕生再到持續推進的全過程;有的是從全國各地趕來,投身特殊經濟功能區建設的“新鮮血液”。兩年來臨港發生的變化,他們最有發言權。未來新片區如何實現新發展、新跨越?他們答案瞭然於心。
圖説:高空俯瞰臨港新片區。陳夢澤 攝(下同)
【“闖”出一條新路,“創”出一條新路】
在臨港新片區管委會15個內設機構裏,有一個處室的名稱很有意思,叫“制度創新與風險防範處”。曾有不少人疑惑,“制度創新”和“風險防範”兩個看似對立的工作交給一批人來幹,如何平衡?採訪之初,記者便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制度創新與風險防範處處長吳羣峯。他回答道:“我不認為兩者是矛盾或對立的,只有管得更牢,才能放得更開。”
在吳羣峯看來,制度創新是臨港新片區這艘大船的發動機,風險防範則是保障新片區平穩行駛的壓艙石。“如果把‘大膽走’的制度創新看成是往高處去的縱座標,把風險防控看成是往遠處流的橫座標,兩者同時發力,新片區改革開放的高度與廣度都將得到極大拓展,形成一個令人期待的價值座標系。”
新片區成立之初,定位就很明確:不是上海自貿試驗區空間的簡單擴大和現有政策的簡單平移,而是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開放;不是為了單純打造區域性的新的發展亮點,而是要構築代表國家更好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重要平台。堅定深化改革、矢志擴大開放、致力制度創新,這是打造臨港新片區的初心所在,使命所在。
因此,負責制度創新、政策研究、調研評估、風險防範等工作的制度創新與風險防範處,責任之重不言而喻。作為一個綜合協調性的部門,制度處既要和市裏的各部門打交道、爭取支持政策,又要和其他處室一起開會溝通協調,用工作人員的話來説,“我們處不是每個人都想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來。”
不是每個人都想來,因為制度處的活很苦,加班加點不必説,每天總有開不完的會。不是每個人都能來,因為搞制度創新不是一件容易事,要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實現從0到1的突破,光靠拍腦袋想是行不通的,需要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在制度處辦公室的桌子上,除了厚厚的會議資料,還擺滿各種書籍,內容涵蓋區塊鏈、投資期貨、電信設備等多領域。
幾天前,《關於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自主發展自主改革自主創新的若干意見》正式發佈,賦予臨港新片區更大的自主發展、自主改革、自主創新管理權限。王相龍參與了“三個自主”文件的制定,看着忙活了大半年的成果終於亮相,他感慨萬分。去年,王相龍才加入制度處,此前曾是浦東新區合慶鎮的一名基層幹部,社區治理很在行,搞政策研究卻是頭一回。為此他下了一番苦功夫,利用空餘時間把此前已發佈的各項政策“吃透”。平時除了本部門的會議外,他還會抽空到其他研討會、座談會上旁聽。半年來,打印的學習資料堆起來有半個人高。
焦敏也是制度處的一員,09年他在臨港讀書的時候,這裏還比較荒涼。他曾想去看海,最終礙於交通不便未能成行。如今,一座座現代化產業園拔地而起,臨港人氣越來越旺,他卻忙得沒有時間去海邊走走。
自設立以來,臨港新片區對標國際上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區,不斷突破舊有的“條條框框”,紮實研判,敢為人先,實現了從“並跑”到“領跑”的飛躍。截至目前,國務院發佈的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中分解出來的任務90%已經完成,累計出台各類政策190多個,形成了典型創新案例60多個。這是制度處的工作人員拼搏出來的成就。歷經兩年的奮鬥,他們摸索出一條經驗:“想‘闖’出一條新路,‘創’出一條新路,既要追求完美主義,也要有現實主義;既要仰望星空,也得腳踏實地。”
圖説:剛剛投入試運行的星空之境海綿公園緊鄰上海天文館
【拿着產業地圖招商,練就成功秘訣】
在臨港管委會高新產業和科技創新處,工作人員編了一條順口溜來形容自己的工作狀態:早上天上飛的(航空航天),上午地上跑的(新能源汽車),中午嘴裏吃的(生物醫藥創新藥),下午電腦放的(人工智能)。對他們而言,在“會海”和“文海”之中來回切換,早已成為常態。
臨港新片區設立之初,就提出“到2035年,要實現區域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這是浦東用了28年才達成的目標,臨港只有浦東三分之二的面積、不到一半的規劃人口,宏偉藍圖如何實現?做大經濟總量,抓產業發展成為要緊事。“好的項目不是坐在辦公室裏等來的”, 一次工作會議上,管委會領導動員大家,要主動出擊、上門服務。這種迫切心態,一層層感染到各級幹部那裏,在一系列創新舉措的聚集效應下,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紛至沓來,新片區的招商引資緊鑼密鼓地進行。
兩年來,新片區前沿產業集聚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重大產業項目累計簽約290個,總投資約3500億元,其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領域項目投資額超2000億,同時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等前沿產業一批重點項目紛紛落地;產業發展跑出了加速度,2020年臨港新片區工業產值超1700億,同比增長40%,今年上半年工業產值同比增長80%以上,產業投資同比增長達23%,實現了強有力的快速增長。
“我們的目標很明確,要推進世界級前沿產業集聚發展,不是什麼企業都要,還要抓大放小。”座談會上,高新產業和科技創新處處長張彤談起“成功秘訣”:帶着產業地圖精準招商。
在招商專員李向聰的電腦裏,記者見到了8張產業地圖。每一個產業都做了大量調研,按照產業鏈列成一條座標軸,每一個環節都標註了行業代表性企業,清晰明瞭。“我們的思路就跟寫新聞報道一樣,也是5W——有什麼?缺什麼?怎麼補?什麼時候補?去哪裏補?”李向聰是來自湖北的一名遴選公務員,剛加入臨港管委會不久,談起招商工作卻頭頭是道。
“全新的環境,全新的領域,如何實現快速上手?”面對記者的疑問,他默默打開了電腦,眼花繚亂的文件展現在眼前,“這就是答案,功夫花在平時,多思考、多總結。”李向聰告訴記者,高科處很忙,新人進來,沒人有時間手把手地教,只能靠自己“惡補”知識。“新片區發展的是前沿性產業,做招商的如果搞不懂專業術語,弄不清楚門道,怎麼談項目?如何讓別人信任你?所以我下載了大量行業研報認真學習。”
新片區發展火熱,企業、項目紛至沓來。高科處的招商工作人員每天要接洽好幾個企業,工作表從上午9點排到了晚上9點。為了追求高效率,他們從不講套話,上來就和企業開門見山,“前三名供應商、客户分別是誰?發明專利、獎項有多少?選擇臨港的理由?需要幫忙解決的需求是什麼?”不務虛,只言實,以結果為導向的務實作風深深打動了企業。
圖説:臨港“冰雪之星”雙子塔酒店已結構封頂,整個項目將於明年建成,屆時將成為全球最大室內滑雪場,“冰雪之星”也將成為臨港新地標
【當好金牌“店小二”,幫助企業解難題】
優良的營商環境也是讓企業選擇臨港的一大法寶。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實現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交付,不僅僅刷新了大型工業項目建設的速度,也折射出上海工程建設項目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同時還為相關服務部門轉變思路、深化改革提供啓迪。
“特斯拉項目前期土地供應特別快,從簽約開始到土地供應,用時僅兩個半月,此外,從確立國內設計團隊到開工的週期也非常短,僅3個月時間;開工到竣工僅用了不到11個月。這背後,需要我們做好‘店小二’工作,主動上前服務企業。項目的資料準備、行政審批兩個步驟交互運行,‘主線容缺後補’‘輔線多條線統籌’等創新舉措推行,都是成就‘特斯拉速度’的關鍵所在。”制度處工作人員閔之光負責行政審批,他告訴記者,所謂“主線容缺後補”,是指允許土地、立項、規劃、審圖、施工許可方面的部分審核材料在規定時間內暫時缺少,實行非主審要件缺項受理和審批,按照承諾時間後期補上。同時,採用“輔線多條線統籌”方式,將部分事項同步完成。告知承諾制與容缺後補的結合也使項目在合法合規的情況下不斷提速。
如今,“臨港速度”持續刷新。位於臨港奉賢園區生命藍灣的邁科康項目從簽訂投資協議到最後辦理施工許可證,所有環節加起來只用了3個月。高科處工作人員奚濤是服務該項目的投資專員,他向記者講述了項目順利開工背後的一段“小插曲”。
項目團隊在考察邁科康產業園一期規劃用地時發現,要完成工程建設,需要填埋一條河。根據水務部門的相關規定,填埋一條河,必須在另一個地方再挖出一條河道。這涉及審批、水系平衡規劃、填埋施工等一系列過程。對於生物製藥企業來説,每換一個廠區,設備全部需要重新檢查驗證,時間週期為2到3年。如果因為填埋河道再等待幾個月,必將導致工程交付的時間向後延。“我們等不起了,晚開工一天,就會影響到很多訂單的交付。”邁科康的負責人心急如焚,專門坐飛機從成都趕到上海,和管委會工作人員一起討論可行的解決辦法。
為此,管委會還建立了微信羣隨時溝通,聯繫各部門前後開了8次協調會。通過航拍鏡頭查看,工作人員發現邁科康建設的二期地塊上不涉及河流,只需要移栽樹木,解決起來比較方便。經商討後決定,將兩期地塊對調,成功避開填埋河流的問題,幫助企業順利開工。“我們不是把企業招進來就結束了,還要負責從簽約到落地到運行的全生命週期流程。”奚濤説,作為一名好的“店小二”,就是要想在企業前頭,幫他們掃清一切後顧之憂。
圖説:隨着兩港大道快速化工程主線通車,從臨港新片區出發25分鐘直達浦東機場或將成為現實
【投身新片區建設,來了都是臨港人】
一切偉大的事業都是人創造出來的。昔日曾有“八百壯士下浦東”衝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佳話。如今,臨港新片區建設熱火朝天,更多的奮鬥故事在這裏續寫。
李向聰在湖北奮鬥多年,成為當地最年輕的副處級幹部。選擇來到臨港,幾乎意味着從零開始,從新出發。問其原由,他説:“每天進步一點點是我的目標。人不能一直待在舒適圈裏,站在更大的舞台上發光發熱,是機遇也是挑戰。”來到臨港後,儘管工作繁忙,但他覺得很充實,“每天就像海綿一樣瘋狂地吸收新知識。迷茫了就繞着滴水湖跑一圈,再不行就開車到東海大橋邊,看日出東方,潮平兩岸闊,頓時覺得沒有什麼難關是邁不過去的。”
清華“學霸”劉國舜,此前在廣西自貿區工作長達十年,決定來臨港只用了不到一天。“臨港背靠大上海,有海陸空的地理優勢,還有地可以發展產業”,看好了新片區的發展前景,劉國舜背井離鄉,成為一名遴選公務員,來到管委會報道後的第一頓工作餐,就體驗了一把臨港的“泡麪文化”。
“高收入並不是吸引我來臨港的理由,我是為圓夢而來的,不想錯過這個難得的機遇。”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通訊與信息工程專業的博士王亮,在45歲的“不惑之年”,做了一個連家人都“看不懂”的決定:從市中心的企業離職,降薪跳槽到臨港新片區。2019年12月,臨港新片區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5名聘任制公務員。去年6月,王亮成為第一批通過公開聘任上崗的公務員之一,擔任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智慧城市研究員;從此天天橫穿上海上下班,預計一年車程便能繞地球一週。但他樂在其中,“看着規劃的圖紙一步步成為現實,這種成就感是其他難以企及的。”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臨港,沒有“前浪”“後浪”之分,每個人都是創造歷史的一分子。當新片區開發建設的號角吹響,無數青年才俊奔赴於此。他們充分展現出敢跟全球頂級水平對話的志氣、強烈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氣和艱苦奮鬥、忘我工作的朝氣。每個人都在和時間賽跑,用汗水在這片沸騰的土地上澆灌出希望之花。
圖説:滴水湖畔的新能源觀光車
【記者手記】
臨港新片區,是一片熱土,置身其中,總有一股力量讓人心潮澎湃。兩年前,記者第一次來到這裏採訪,就被深夜裏仍燈火通明的管委會大樓所震撼。“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衝刺”“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標語隨處可見,樓道里的人們總是步履匆匆,走路帶風,説話語速極快。當時我想,這和想象中的政府機關大樓一點兒也不一樣,倒像個創業公司,每個人都打滿雞血,有使不完的勁。
在管委會,白天要想和幹部們約採訪,發信息基本上得不到回覆,不是因為他們太高冷,而是太忙了,不是在會議室裏“頭腦風暴”,就是奔波在接待企業的路上。後來,終於摸清了臨港幹部的工作節奏,就掌握了“抓人”採訪的訣竅:不必提前約,晚上六七點,辦公室的大門一定敞開着,忙碌了一天的工作人員埋頭在小山一樣的材料之中飛快打字,夜晚他們才能得閒聊會天。
我曾問他們是否覺得累,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把不明白的問題搞懂了,晦澀的文件研究透露了,雜亂的思路一點點理清了,怎麼會覺得累?只有進步的喜悦。從來沒人要求我們加班,大家主動留下來是為了‘加餐’。大家都不敢放鬆,因為臨港未來能夠發展成什麼樣?就取決於我們幹成什麼樣。”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幹部中許多都是“80後”“90後”。這兩年,伴隨着更多“新鮮血液”的注入,新片區變得更加充滿活力。領導們沒有架子,常常以身作則,和年輕幹部一起用腳步丈量新片區的每一寸土地。這裏沒有前輩後輩之分,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朝着同一個目標努力。
眼裏有光,心中有夢。這羣敢拼敢闖敢幹的奮鬥者用行動讓人堅信,臨港新片區的明天會變得越來越好。
新民晚報駐臨港記者 楊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