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文文家的孩子今年三歲多,就在前幾天去他家做客的時候,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
當時孩子在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快要吃飯的時候文文對他的兒子説:“你快點把玩具收拾一下,不然太亂了,過會兒我們就快要吃飯了。”
聽到這樣的話,孩子支支吾吾地答應,可是等到飯菜已經端上桌子後,孩子還是在玩玩具動也不動。
文文看到後,一下子生氣了,直接跑過去訓斥孩子。當時可能是想要滅滅孩子的威風,所以就對孩子説“立馬收拾玩具”。
沒想到孩子又開始哭鬧,在地上撒潑打滾。越看越生氣,閨蜜直接拿出一個雞毛撣子在孩子身上抽打。
看到這樣的情況,我跑過去將她拉住,最後才沒有比較慘烈的事情出現。
孩子都會出現這種固執敏感愛發脾氣的情況,家長別手足無措,不妨試試“暗示效應”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做暗示效應。當個體在毫無防備的狀態下受到他人的誘導,這就是暗示效應的作用機理。其實在生活中,暗示效應並不少見。
比如説孩子想要吃糖果而父母不允許,這時候很多父母就會説自己小時候吃了太多的糖果,所以現在牙齒上都是牙洞。孩子看到父母的牙洞心生恐懼,於是打消了想吃糖的想法。
父母雖然沒有直接拒絕孩子吃糖,但是卻通過暗示的方法讓孩子不想吃糖了。這種無形中改變對方想法,使其暗合自己的引導的過程就是暗示效應發揮作用的過程。
期待暗示:讓孩子得知父母內心真實想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解過心理學上,曾經有一個所謂的期待效應:如果我們對孩子説“你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媽媽相信你以後能夠變得比較優秀,在任何方面都特別出色。”
那麼孩子其實會將自己置於較高的位置,並且想要去按照父母所想的目標不斷的成長。
因為在這個過程之中,他們接受到了父母的訊號,同時感受到了這種鼓勵之下,所帶來的一種自我瞭解。
所謂的期待效應,其實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多鼓勵鼓勵他們,讓他們認識到自己身上的特點以及潛力。
“暗示效應”可以減少孩子的排斥感
相較於父母的直接管教,暗示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少一些排斥感。孩子不會認為自己是在受父母的“逼迫”或者“催促”,自然孩子對於父母的引導不會產生牴觸心理,也許身處於暗示效應中的孩子並沒有意識到是父母在管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