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年,孟既(巴基道)繼承其祖父孟雲的緬甸王位(1819-1837年在位)。1823年,孟既將國都遷回阿瓦。自1765年後,緬甸都城幾經遷移,都對緬甸來説,孟雲(波道帕耶)統治時期的一項功績是在1784年征服是根據星象家的説法。
![東南亞文化史英國侵佔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勃固地區!](http://p1.nanmuxuan.com/images/f5/8221058750f7e6ed.jpg)
位於西南方的阿拉乾地區。1785年起,阿拉幹成為緬甸的一個省。細甸版圖的擴大,使緬甸與英屬印度接壤。一方面,孟雲在與暹羅不斷作戰的同時,企圖向吉大港(今屬孟加拉國)和東孟加拉地區繼續擴張,這使英國殖民者擔心緬甸的強大將會阻礙英國現固它在印度殖民地的統治。另一方面,阿拉乾地區發生的叛亂及緬甸中央政權鎮壓叛亂的軍事行動也不斷引起了緬甸與印度的邊界糾紛。如1811年阿拉幹反對中央政權的武裝力量被鎮壓後,其領導人金彬逃入英屬印度領土。緬甸軍隊退出阿拉幹後,金彬的武裝力量又發動新的進攻。1812-1814年間,阿拉干連續發生暴亂,到1815年金彬去世後,阿拉乾的局勢才趨於平靜。1817-1819年,孟雲曾兩次進攻阿薩姆邦(今屬印度),企圖在那裏建立附屬於緬甸的政權,但是未能成功。緬甸與英屬印度之間的戰爭接連不斷。
![東南亞文化史英國侵佔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勃固地區!](http://p1.nanmuxuan.com/images/40/78d4bf9c2eafaa85.jpg)
19世紀初,英國在印度站穩腳跟後,又極力向東邊的緬甸擴張。1823年,英國鼓動原在緬甸控制下的曼尼普爾(今屬印度)地區的統治者反叛,並趁機派兵進駐這個地區。同時,英國又出兵佔領在吉大港附近的緬甸島嶼,被緬甸軍隊擊退。但是英國再次入侵該島,同時在曼尼普爾和阿薩姆邦的英國軍隊也向緬甸領土通近。1824年3月5日,英國正式向緬甸宣戰這次戰爭在歷史上稱為第一次英緬戰爭。
![東南亞文化史英國侵佔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勃固地區!](http://p1.nanmuxuan.com/images/76/2ad21889b5e49f68.jpg)
英國軍隊分為兩路侵人緬甸。在緬甸西北地區,英國軍隊從阿薩姆邦發起進攻,追使緬甸軍隊後撤。只是由於雨季來臨,道路泥濘,才使英軍的進攻暫時受挫。緬甸軍隊利用熟悉地形和氣候的有利條件發動反攻,收復了一部分失地。在緬甸西南地區,英軍向阿拉幹發動進攻。緬甸軍隊在班都拉將軍的指揮下,給英軍以沉重的打擊,並準備向吉大港挺進。班都拉的勝利給緬甸軍隊以很大的鼓舞,班都拉成為緬甸人心目中的一位英雄。為紀念他的功績,緬甸獨立後於1954年將仰光一條大街命名為班都拉大街。英軍未能在阿拉幹戰線取勝,便改由海上進攻。5月10日,英軍攻佔仰光市區。緬甸軍隊頑強反擊,但未能將英軍趕出仰光。班都拉的軍隊撤退到卑謬與仰光之間的地區,力圖阻止英軍繼續北上。不過,英軍終於攻佔卑謬和阿拉乾的首府末羅漢。緬甸軍隊企圖奪回卑謬,未能成功。由於氣候炎熱及瘟疫流行,英軍死傷1萬多人,英軍擔心戰爭拖延太久,人員傷亡更多,軍費負擔沉重,便於1825年8月向緬甸提出和平談判的建議。英國要求緬甸割讓阿拉幹、丹那沙林、阿薩姆和曼尼普爾地區,並向英國支付相當於100萬英鎊的戰爭賠款。緬甸拒絕了這一要求,於是戰火又起。英軍進抵楊達波地區。9月6日,緬甸國王被迫同意與英國舉行談判。
![東南亞文化史英國侵佔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勃固地區!](http://p1.nanmuxuan.com/images/de/3457b112d238be73.jpg)
1825年12月2日,談判開始。英國堅持其割地賠款的要求,再遭緬甸的拒絕。談判失敗後,英國軍隊從卑謬繼續向北進攻。1826年1月19日,英軍攻陷了首都阿瓦外圍的堡壘。直接威脅到首都的安全。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緬甸只好接受了英國原先提出的和談條件。2月20日,雙方在楊達波簽訂了一項條約,稱為楊達波條約。條約的主要條款包括:緬甸不得干預曼尼普爾、阿薩姆和克車地區的事務:緬甸將阿拉幹、蘭裏島、曼翁島、實兑永遠割讓給英國;緬甸向英國賠款1000萬緬元;英國在緬甸首都委派名駐紮官,緬甸則委派一名使節駐在加爾各答。條約還規定,在緬甸支付250萬緬元賠款後,英軍撤出卑謬;緬甸再支付250萬細元后,英軍將從仰光和下緬甸撤出。
![東南亞文化史英國侵佔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勃固地區!](http://p1.nanmuxuan.com/images/2a/e7230917eb4ccdef.jpg)
楊達波條約是緬甸近代史上同西方國家簽訂的第一項不平等條約。從此,英國侵佔了緬甸的阿拉乾和丹那沙林沿海地區,使緬甸喪失了大片富庶的土地和對外貿易的港口,嚴重製約了緬甸經濟的發展。鉅額的賠款也加重了緬甸人民的負擔。更重要的是,楊達波條約的簽訂助長了英國殖民者的野心,為英國進一步侵略緬甸打開了大門。根據楊達波條約的規定,英國派遣以約翰·克勞福德為首的使團於1826年9月30日到達緬甸首都。12月24日,雙方簽訂了一項貿易協定根據這一協定,英國商人可以在緬甸自由貿易,緬甸商人也可以在印度自由貿易;英國商船遇險時,緬甸應給予幫助,由英方付給一定酬金。克勞福德要求談判英國駐紮官問題,緬甸拒絕了這一要求,並拒絕向英國出口大米和白銀。同時,由於阿拉乾等地區已割讓給英國,其邊界線還需要劃定。緬甸拒絕承認英國單方面劃定的邊界線,談判沒有獲得成果。
英國當局根據克勞福德的建議,暫時放棄在緬甸首都委任英國駐紮官的計劃,而由英國在丹那沙林首府毛淡棉的官員負責與緬甸朝廷交往。但是,邊界糾紛不斷髮生。到1829年,英國政府認為這些問題已不可能依靠在毛淡棉的英國官員解決,因此,英屬印度政府還是委派享利·伯尼為駐紮官前往緬甸首都。緬甸曾希望以貿易方面的讓步,換取英國歸還所佔領的緬甸領土並減免賠款數額,但是這些希望全都落空了。1832年,緬甸付清了全部賠款,英國則將卡坡河谷歸還緬甸。
![東南亞文化史英國侵佔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勃固地區!](http://p1.nanmuxuan.com/images/bb/8b231194f7f4bc6e.jpg)
此外,還長期存在有關外交禮節的所謂鞋子問題。根據緬甸傳統,為了對緬甸國王的尊貴地位表示崇敬,所有覲見國王的人都必須事先脱下所穿的鞋子,外國使節也不例外。英國人多次要求取消這一禮節,均被緬甸拒絕。
![東南亞文化史英國侵佔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勃固地區!](http://p1.nanmuxuan.com/images/3d/7189627586a8f6cf.jpg)
1831年起,緬甸國王孟既開始出現精神疾患,逐漸不能親理朝政,大權落入王后及其弟明塔紀手中。1837年,孟既之弟孟坑(達雅瓦底)逃往瑞冒,然後率軍攻佔首都,殺死了明塔紀,並宣佈即位(1837~1846年在位)。孟坑曾經率領緬甸軍隊抗擊英軍,並拒不承認楊達波條約。他又將首都遷回阿摩羅補羅。不久,孟坑也患有精神疾病,無法繼續治理國事。在經過一番權力鬥爭後,他的兒子繼承了王位,稱蒲甘王(1846-1853年在位)蒲甘王是一個殘暴的君主,他濫殺無辜,引起人民的憤怒,也給英國殖民者提供了進一步侵略的藉口。1851年11月27日,在勃固的緬甸官員與英國商船連續發生糾紛,英國立即派遣東印度公司海軍代總司令蘭伯特准將率領艦隊抵達仰光,要求緬甸國王給予賠償並撤換勃固地方長官。緬甸國王接受了英國的要求,但繼任的勃固長官卻對英國採取強硬態度。於是,英國艦隊立即封鎖仰光港口,並摧毀在港口的船隻,然後撤回加爾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