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人的十年回望:沒有“自由”“民主”,只有子彈呼嘯的聲音

  編者按:中東,文化、歷史璀璨;中東,戰爭、貧苦交加。今天,當我們回望這個地區過去數十年曆史,在眾多苦難掙扎背後,總會看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攪動時局、破壞安寧的影子。從伊拉克到阿富汗,從敍利亞到利比亞,西方勢力打着“民主”“人權”的幌子,對這些主權國家動輒以武力相加、以制裁打壓,讓很多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久久陷於人道主義災難,至今看不到曙光……


  新華社突尼斯5月5日電(記者潘曉菁 王健)56歲的小學老師阿里·卡夫尼時常會想起十年前的時光。那時,他每個月工資大約700美元。在利比亞,這樣的收入算得上豐厚,足以保障他整個家庭的開支。

  十年過後,卡夫尼最近剛拿到手的薪水只有不到200美元。為了維持家裏的基本生活,他不得不利用課餘時間給學生補課掙錢,補貼家用。

  落差不只體現在收入。“我們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差了幾十倍。至少,大多數利比亞人曾經過着富足的生活,有個良好的安全環境。”卡夫尼説,“十年前,我們沒有聽到過子彈聲。今天,我們經常能聽到戰機呼嘯和各種武器開火的聲音。”

利比亞人的十年回望:沒有“自由”“民主”,只有子彈呼嘯的聲音

  2011年6月7日,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遭北約戰機轟炸的地面目標劇烈爆炸升起濃煙。新華社發(哈姆扎·圖爾基亞攝)

  2011年,美國聯合西方多國以空襲政府軍的方式支持利比亞反對派,強行推翻了卡扎菲政權。戰後,利比亞人並沒有獲得西方承諾的“民主”和“自由”,而是迎來了國家的分崩離析。宗教、世俗、部族等勢力紛爭四起,武裝割據,交戰頻發。大量平民傷亡、數十萬人流離失所。

  即使在新冠疫情洶湧的時期,肆虐的病毒也沒能讓人們放下武器。

利比亞人的十年回望:沒有“自由”“民主”,只有子彈呼嘯的聲音

  2020年3月25日,在利比亞的黎波里,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武裝人員戴着口罩在戰鬥。新華社發(阿姆魯攝)

  連年戰亂,讓盛產石油、曾經富饒的利比亞陷入持續的經濟惡化。2010年,利比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萬美元,而2011年則跌至約5500美元,此後再也沒有明顯好轉。

  67歲的查瑞緹·布阿祖是利比亞財政部的一名退休人員。近年來,由於利比亞經濟近乎崩潰,該國在支付公務人員工資與退休金時經常拖延,布阿祖時常連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

  “長期停電和銀行資金短缺讓我們苦不堪言,高昂的商品價格讓包括中產階級在內的羣體陷入了生活困境。”他説。

利比亞人的十年回望:沒有“自由”“民主”,只有子彈呼嘯的聲音

  2020年2月19日,在利比亞的黎波里,利比亞紅新月會的工作人員為流離失所者準備救濟物資。新華社發(阿姆魯攝)

  歷經十年動盪,利比亞陷入了東西兩個政權對峙的僵局。在聯合國斡旋下,利比亞衝突雙方於2020年10月在日內瓦簽署停火協議。今年2月,新一輪利比亞政治對話會選舉產生了利比亞統一臨時行政機構,包括過渡政府總理和總統委員會。3月10日,利比亞新民族團結政府(即過渡政府)成立。

  利比亞局勢出現轉機,但仍面臨高度不確定性。外國軍隊尚未完全撤出,一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利比亞何時才能走出戰爭陰影,前景依然不明。

  “戰爭改變了我的生活,限制了我的職業發展。”利比亞新聞從業者阿斯瑪·哈加吉説,“我想告訴美國:不要再幹涉阿拉伯人民的生活了!”(編輯:唐志強、王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66 字。

轉載請註明: 利比亞人的十年回望:沒有“自由”“民主”,只有子彈呼嘯的聲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