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BBA真的不香了?

難道,BBA真的不香了?

撰文|褚韻文

圖片來源|網絡

LOGO的存在感正在逐漸降低,人們更關注品牌背後的產品力表達與真實的附加價值。

BBA對於國內消費者來説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三個豪華品牌,一線、主流、市場保有量高、消費者更有認同感,這是圍繞在這三個品牌周圍的印象標籤。

燃油時代,BBA毫無疑問是市場中的王者,但是進入混動時代、電動時代後,BBA似乎出現了一些小問題。

從今年一季度這幾大品牌的財報上來看,營收與淨利潤均飄紅,畢竟這些老牌車企在面對疫情、局部戰爭衝突帶來的供應鏈短缺影響,其老本深厚,並且對於價格的定製方面具有主動權,所以能夠應對一定風險。

但是再看車企的銷量,豪華品牌在國內已經從去年年中開始連續銷量同比下滑,跌幅最為明顯的一次竟然下降27%,而且BBA的市場份額在近幾年也遇到了連續的下滑,並且在今年首次跌破市場佔有率的60%。

如果説燃油車受到油價、政策等問題影響,那麼在新能源領域,BBA三個品牌一個月的純電動銷量都比不上新勢力頭部品牌的一家銷量,難道BBA要眼瞅着別人把自己拉下神壇?

產品不少,吸引力怎麼變少了?

似乎我們現在會發現這樣一件事情,此前,當BBA有新車發佈的時候,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期待就像“搬着小板凳、提前坐好、擦亮眼睛等待新車亮相的小朋友”,但是現在,BBA的新品似乎不再像之前那麼有吸引力了。

而且在消費者心中似乎對於產品少了一些期待,像產品在發佈之前,消費者可能已經對其特性一清二楚,主要是缺少了產品上面的一些爆點,抑或是價格上的驚喜。

像近期BBA推出的幾款重磅產品,奔馳近期似乎更專注新能源領域,上市了EQA、EQB並首發亮相的旗艦車型EQS純電SUV;寶馬則發佈了i7與7系;而奧迪則給出了眾多概念車的信息以及近期要上市的e-tron車型。

難道,BBA真的不香了?

總體來説,我們會有一些期待,但是很快又歸於平靜,這就像喬布斯時代蘋果發佈會向庫克時代的轉變,大家對於新品的感受從“哇~~”變成了“哦。”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有了這種想法?

首先,為什麼這幾大品牌能夠成為一線豪華品牌,在國內備受關注,主要就是底藴與技術在產品層面的體現,尤其是國內市場初期,這幾大品牌產品也成為了當時身份的象徵,一些先進的發動機技術與配置甚至放到幾年後依舊不過時。

這也是這些產品除了品牌價值外,能夠與其它品牌拉出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內燃機技術的百年積澱讓產品在動力性、平順性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優勢,再加上豪華品牌的傳統定位,像“坐奔馳、開寶馬”,又將這些優勢進一步放大。

不得不承認,內燃機技術方面,國內很多品牌始終無法追上人家的腳步,但是隨着技術的發展,動力性、平順性等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這就無形之間迅速拉近了與其的距離。

像國內目前最受消費者關注的混動技術,不光讓燃油經濟性大幅降低,並且性能更為強勁、行駛質感也有了明顯的提升,日系品牌在近幾年已經嚐到了混動的甜頭,銷量不斷走高,且產品實現了全面混動的替代。

而且自主品牌也藉此實現了產品層面質的飛躍,最關鍵的一點是,自主品牌憑藉這類產品在獲得消費者認同之後,順利進入30萬級別市場,其所搶佔的正是BBA最走量的入門產品市場。

技術的壁壘已經被打破,儘管沒有被垂直地替代,但是也從全新的路徑實現了對於固有技術的追趕與超越。

與此同時,國內市場愈發具有地域特色,例如政策推動下走向繁榮的新能源市場,這個市場其實很有意思,市場建立初期,其形成了一個非主流的槓鈴形結構,也就是説,其產品要麼集中在代步領域,要麼直接殺入高端市場。

再加上一些新勢力品牌造勢能力與互聯網思維,成功吸引到了相當一部分用户的青睞,而這類產品動輒四五十萬的售價,又直接影響到了BBA品牌的門面產品的銷量。

難道,BBA真的不香了?

在國內的一些一線城市當中,由於牌照政策的限制,導致很多人不得不轉戰新能源產品,反觀BBA目前在市場中投放的純電車型,似乎在產品與價值並不對等,因為用相同的價格或是更低的價格,能夠買到國內品牌當中續航更長且智能化程度更高的車型。

其實對於BBA來説,主力產品依舊還是傳統燃油車,因為在全球範圍內,燃油車產品依舊是最大的細分市場,再加上BBA這麼多年的技術積累,肯定不願意輕易轉投電動這一相對來説入門門檻低、且無需多少技術沉澱的領域。

雖然嘴上説着哪年停產燃油車,但是對其來説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從某種角度來看,BBA等品牌將用一些手段來凸顯燃油車的存在感,所以電動產品更像是針對某一類人羣而推出的小眾化產品。

如果想在推行新能源產品的市場當中延續內燃機時代的絕對話語權,顯然BBA還需要繼續做出努力,像前面提到的近期幾款新車,更像是在新能源領域確立一下地位,而並不是去走量,如果以個人的觀點,目前BBA當中我不認為有一款能夠真正走量的新能源產品。

難道,BBA真的不香了?

從產品層面上來説,BBA沒有跟上國內新能源的快速轉型,此外,銷量的下滑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也就是減配等一些降低品牌誠意的做法上。

此前,對於豪華品牌在國內的一些減配、加價等做法,消費者更多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在同價位產品當中能夠選擇的也就是那麼幾樣,BBA在價格與配置方面有着很高的話語權,久而久之就慣出了這樣一些毛病。

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消費者最不愁的就是產品的多樣性,而且隨着消費羣體的年輕化,品牌在人們的眼中重要性有了一定的下降,作為消費者,“產品本身究竟能夠為生活帶來什麼?”成為了最新且最重要的議題。

像30萬的價格區間,除了BBA的入門產品外,能夠買到很多高品質合資產品,還能夠買到坦克500、魏牌摩卡、比亞迪漢等高品質自主品牌車型。

舉個例子,C級車向來是BBA最拿手的產品,不過在近期的銷量榜單當中已經有自主品牌的車型殺入其中,例如比亞迪漢,成功地在寶馬5系、奧迪A6、奔馳E級當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

再加上二線豪華品牌產品力的不斷提升,再配合一些價格上的優勢,如何選擇產品在很多人心中就更清晰了,舉個簡單的例子,相同價位或是更少的錢,放着2.0T的高功率發動機,誰會去選擇1.5T?

而且從產品上面,我們在BBA產品當中越來越不容易去找到一些爆點,這句話怎麼解釋,其實我自己的理解就是,BBA始終在按他們自己的路線去推出產品,而市場中的“後來者”則是按照消費者的想法佈局產品。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二線豪華品牌將自己比作“新勢力”,因為他們發現國內汽車市場的多元化以及多需求不是簡簡單單一件傳統產品能夠滿足的,而且也不是僅靠價格、配置或某一單方面因素就能讓產品屹立於市場中不倒。

難道,BBA真的不香了?

可能是受限於自身的偶像包袱,BBA並不願意輕易接受其它品牌定義產品,或者往大了説,傳統車企與科技公司在對待產品上面是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如果從機械素質的層面來看,BBA依舊有着不可撼動的地位,不管是自主品牌還是新勢力,這方面的差距很難抹平,這一點,在此前的產品上可以説是絕對產品力,而且是其它因素無法影響的重中之重。

但是現在則是電氣化為主,眾多全新的功能均依託此而生,例如全面的智能化,隨着一些車企的側重宣傳,也讓消費者的喜好有了一些轉變,這就對BBA這樣相對來説傳統的豪華品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所以説BBA在未來的階段需要去積極地擁抱新的科技,更重要的一點不是BBA想去給消費者提供哪些科技配置或是全新的體驗,這些“大佬”可能需要放下身段,去了解一下消費者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產品。

儘管銷量下滑,但是依然盈利,短期來看是我們替人家瞎操心了,畢竟BBA收穫的依舊是真金白銀,不過從長期角度來看,銷量下滑所反映出來的是品牌形象在消費者心中的減弱,以及產品自身產品力與同類產品相比下降的事實。

存活於市場不能單靠車頭那個閃亮的標誌,價格與價值還是要劃等號,不然就算自己體量龐大,禁得住環境、突發事件等影響,但是能撐多久?還是難免讓人對其產生疑問。

所以,逆水行舟,更應提升動力,若行業巨頭深入瞭解消費者需求並緊跟時代脈搏,豈不是會活得比別人更好?【iDailycar】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20 字。

轉載請註明: 難道,BBA真的不香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