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子女的教育,父母相信會從很多方面去進行思考。除了子女在校園當中的表現,還有很多孩子在校園之外所體現出的一些行為,都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十分重要的。
對於一個女性而言,從其外在的生活品質就可以看出其子女的水平,反過來也是一樣。假如其子女很尊重母親,那麼就證明其對於子女的教育是比較到位的。
母子關係與依戀模式之間的關係
在兒童心理學家看來,個體在幼年時期會形成一定的依戀模式,這種依賴會與照顧他的人之間形成比較緊密的聯繫。
俗話説得好,母子同心,尤其是在中國傳統觀念看來,孩子的生日就相當於母親的受難日。所以母親這一形象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然,作為孩子的最親近的、最初的榜樣,母親的言行也會對孩子產生重要的標榜作用。
母親的性格以及言行都會對個體之後的成長產生着十分顯著的影響。
作為一個孩子而言,總有長大的一天,當他們離開父母,自己一個人面對社會、成立家庭時,就會以自己各自的性格來生活。
作為一個成年人來説,其所將要面對的人生的“第一課”往往就是大學等等高等教育。此時,人們將會面對一個名為“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的問題,就是在説離開家庭以及熟悉的人所會產生的那種恐慌情緒。
這種反應會根據不同的個體性格產生不同的表現,有的人會哭,有的人則不會表達出來。
那麼假如在母子相處的過程當中,母親能夠給子女提供足夠的安全感,讓子女處於一個比較安心的狀態,那麼這種焦慮情緒便會好轉很多。同時也能夠在全新的人生當中取得更好的開始。
很多孩子都會在這種情況剛剛產生的時候出現一些十分激烈的反應。但是在有一些家庭當中,會有這樣的情況:父母對於孩子會十分的溺愛,將自己能夠提供的所有條件都提供給孩子。
這樣會使得子女自主生活能力比較差,一旦離開了父母,便會陷入一種迷茫之中,甚至無法自己生活。
這種類型完全不同於前一種情況,孩子是反抗型的依賴父母。父母的遠離對於他們而言幾乎是致命性的打擊。
由於他們經常會被父母寵愛,很多問題都不用親自去解決,所以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抗壓能力都是比較不足的,往往面對問題就會哭,會陷入無助。
當然還有一種孩子,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由祖輩帶大,與父母關係不是特別的親密,所以當他們與父母分別,往往也不會產生什麼特別大的情緒。
所以他們一方面面對生活當中長時間母愛的缺失,但是另一方面會在這種成長過程當中會漸漸地變得獨立自主,能夠獨自面對很多問題。
所以對於我們而言,只需要觀察孩子與父母分離時的反應,就大概能夠得知其兩輩人之間的關係如何。
子女對母親態度體現母親的地位
子女在成年之前往往是比較稚嫩、不成熟的,在處理很多事情時會仿照自己父母的解決方式來做。
假如一個家庭當中父母之間關係親密、相敬如賓,那麼子女經常看到的情況就是兩人之間和和美美,在他內心當中就會產生這樣的觀點:夫妻之間本該如此。
但是在某些家庭當中,會存在父親過於強勢、母親地位較低或者是母親比較強勢、父親比較懼內的情況,孩子相應的也會形成這種看法,從而在自己建立家庭之後,也會“有樣學樣”,變得比較強勢或者是弱勢。
這就是簡單行為對於子女產生的影響,別小看這種影響。
在那些母親地位較高、父親相對比較沉默的家庭當中,母親的地位會是十分高的,甚至會有一種“權威”的感覺。
所以這種家庭當中成長的孩子往往會因為這種“權威”存在而表現得比較收斂守序,在接人待物時同樣也會比較守序,獲得比較好的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