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印度國運的分水嶺,大國夢魂斷喜馬拉雅

    

    最近中印邊界衝突越來越嚴重。究其原因,印度人心裏一直都有一個過不去的坎,那就1962年的中印邊界戰爭幾乎毀掉了印度的大國夢,時至今日蜷縮於南亞大陸,但是印度一直在大國道路上苦苦追尋。

    在印度的近代歷史上,有兩個人始終是繞不過去的,一個是甘地,一個是尼赫魯。一個是讓印度重生,一個塑造了現代印度。今天我們只談尼赫魯和印度國運,主要是因為尼赫魯的外交和軍事操作讓印度在1962年大國夢魂斷喜馬拉雅

    早在印度獨立前,後來的印度總理尼赫魯認為

    “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中間地位,是不能吸引我。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間地位是可能的。”

    “在將來,太平洋將要取代大西洋而成為全世界的神經中樞。印度雖然並非是一個直接的太平洋國家,卻不可避免地將在那裏發揮重要的影響。在印度洋地區,在東南亞一直到中亞細亞,印度也將要發展成為經濟和政治活動的中心。”

    他甚至認為“小民族國家註定要滅亡”,印度“將來會建立一個聯邦,其中包括中國和印度、緬甸、錫蘭、阿富汗和其他國家”。從這個“大印度聯邦”的構想,我們不難看出尼赫魯大國思想,其實本質上這也是印度民族孕育出的大國夢。

    今天的印度,依然在尼赫魯的印度大國夢中緩緩前行,雖已見曙光,但是仍舊危機重重。因為沒有一個大國願意看到印度在南亞乃至世界崛起,同自己分一杯世界權力的羹。

    其實印度的大國夢是構建在英屬印度這個母體之上的。

    獨立後印度,基本上沿襲英帝國的國家安全和地緣戰略思想,並繼承了英屬印度留下的“戰略邊界”。

    雖然在外交上強調和平對印度意義深遠,但同樣認為要按自己的意圖扎牢同中國的邊界,這對印度在南亞、世界的地位至關重要。

    要成為世界性大國,印度首先要真正成為地區大國,為此必須紮緊北方邊界,以確保印度對南亞次大陸的支配權。

    英國人以“緩衝國”“戰略邊界”計劃製造隔離帶的理論,深深吸引了印度。

    英國人的“緩衝國”計劃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與俄國人爭奪亞洲最激烈時出台的,主要是為了防止俄國南下衝擊在印度利益,因此把我國的西藏作為中國宗主權下的英俄緩衝地帶。

    後來隨着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英國為避免中印兩國互為呼應,又出台“戰略邊界”計劃,侵佔“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中國領土,以將中印隔離開。

    但是在印度看來,把來自北面的威脅消除,最好的辦法是仿效英國人構築戰略“緩衝地帶”。這樣,能夠把來自北方大陸的可能的威脅儘量消解掉,這對於印度夢寐以求的大國地位的實現意義重大,這也是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的起因。

    其實印度與中國山水相連,在近代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過程中,兩國相互支持、互為聲援,這自然使兩國容易產生親近感。

    當印度獲得獨立之時,中國正值解放戰爭時期,對國際事務無暇顧及,於是印度在亞洲的地位凸顯出來。而此時,列強在二戰打擊下忙於恢復,無力東顧。印度政府不由自主對自己所處的有利國際態勢沾沾自喜,也增強了其追求大國地位的信心。

    於是尼赫魯構想:在中國忙於內戰而無暇顧及世界的時候,我們應該“建立一個由印度作為神經中樞的亞洲聯邦”。

    1949年,尼赫魯提出:“由於歷史的和其他的許多因素,印度不可避免地要在亞洲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並宣稱:“我們是潛在的偉大民族和強大的國家。這不是我們的什麼野心,這僅僅是個事實。”

    到了1954年,尼赫魯在印度人民院不加掩飾地説,印度將來要做世界第四強國。

    

    但是印度人的大國夢是構建在亞洲的基礎之上的,這毫無疑問會和中國發生關係。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建立,尤其是朝鮮戰爭中,中國驚豔的表現,讓尼赫魯意識到中國在未來世界格局中能起到重大作用。於是尼赫魯從現實出發,認為應當摒棄感情上的好惡,承認中國崛起的事實。

    尼赫魯在積極同中國友好的同時,又時刻防範、限制中國。尼赫魯很清楚印度與中國長達2000多千米的邊界沒有正式劃定過,對於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中國曆屆政府都未予承認。因為

    “印度和中國,這兩個偉大的國家,第一次面對面地隔着一條長長的邊界,而且是一個尚在爭論中的邊界。如果我們是朋友,即使那樣,我們還是有一個存在爭論的、危險的邊界;如果我們不是朋友,那就更糟。”

    雖然尼赫魯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他的操作完全被其印度的大國夢控制了,毫不顧忌中國的感受。

    正如印度戰略分析家蘇庫拉馬尼亞姆認為的那樣,印度要想成為有聲有色的大國,那麼印度安全戰略必須考慮三大要素。

    1.保護印度西北邊界領土完整;防止印度次大陸周邊地區落入外部大國的手中。

    2.扼守印度洋及其鄰近區域。

    3.在北部維持英印時期的喜馬拉雅政策,阻斷來自中國方向的力量。

    只有這樣才能大大減輕印度國防壓力。尼赫魯試圖仿效英國人,把周邊國家和地區納入印度防衞體系和政治影響範圍。

    

    正是出於上述考慮,印度試圖繼承英國在西藏的全部特權,並積極支持西藏分裂,挑撥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的關係,以達到西藏獨立的目的。這樣做至少可以造成中國不能有效管理西藏的現狀,讓西藏繼續充當中印間的緩衝。

    尼赫魯後來接受事實,承認中國對西藏地方的主權,也是想借此換得中國對印度在南亞地位的認可,以及取得中國在爭議邊界的讓步。

    當解放軍1950年進藏後,尼赫魯隨即把3個喜馬拉雅山國納入印度安全體系。尼赫魯在1952年12月印度議會上公開宣佈:“我們不會允許那道屏障遭到削弱。否則,我國的國家安全將面臨危險。”

    從1949年到1950年,印度先後與不丹、尼泊爾、錫金三國重新訂立條約。

    同時,加緊對“麥克馬洪線”以南中國領土的侵佔,建立起防範中國的喜馬拉雅戰略安全體系

    但是,隨着1954年4月29日中印兩國簽署“通商和交通協定”,印度在西藏的特權被肅清,尼赫魯不得不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個自治區,他以西藏作為“緩衝地帶”的幻想破滅了。儘管印度對西藏仍不死心,暗地裏依然支持西藏分裂分子,但事實上印度變西藏為中印緩衝區的圖謀已宣告失敗。

    然而,尼赫魯並未放棄非法佔領“麥克馬洪線”以南中國領土,在兩國之間製造緩衝帶的戰略幻想。在他對西藏的企圖破滅後,他堅持認為鞏固此線對於印度安全的至關重要,關於簽訂1954年協定的意義,尼赫魯認為,只要對中國主動示好,在西藏問題上承認中國對它的主權,加上以亞洲民族解放運動“領袖”身份影響中國,以不結盟“盟主”地位牽制中國,中國將會對印度做出“友好”回報,起碼可以促使中國接受以“麥克馬洪線”為東段邊界。

    他肯定地説,

    “我們僅放棄了事實上我們不能保持或實質上已不可能存在的東西,我們放棄了應在西藏內部實施的某些權力。很明顯,我們已不能再保有這些權力。然而,我們卻獲得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東西,比如一個友好的邊界和一個對該邊界的默認”。

    當然,對於“麥克馬洪線”,尼赫魯很清楚它是非法無效的,歷屆中國政府都沒有承認,自己對它的要求只是一廂情願,連他自己也沒有勇氣就這一問題與中方公開談判,只是一味幻想着中國政府該如何在邊界上讓步,並在暗地裏開始施展各種“小伎倆”。

    1954年4月中印協定簽訂後不久,尼赫魯便指示印度軍隊在北部邊界全線推進。7月,尼赫魯口授了一份給內閣各部的備忘錄:“根據我們的政策和我們同中國的協定,應該認為這條邊界是牢固的、明確的,不容同任何人討論的。應沿邊界全線建立一系列的邊界哨所,特別是在可能有爭議的地方,必須建立邊界哨所。”

    顯然,尼赫魯要把中印邊界擴展到自己所主張的地方,而不管中國政府是否同意。

    然而,中國政府不可能在領土主權問題上放棄原則,那麼尼赫魯這樣的外交策略發展到一定階段,與中國的正面衝突就不可避免了。

    

    考慮到當時中國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中國政府並不願與印度發生軍事對抗和衝突。中國方面通過駐印度大使潘自立明確告訴印度:中國戰略在東方而不是西方,中國的敵人是美國而不是印度,跟印度一樣,中國同樣不願兩面樹敵。可惜的是,尼赫魯沒有把這樣的忠告聽進去,因此兩國邊界情況不斷惡化。

    印軍從1961年到1962年9月期間,在中印邊界西段的中國一側,共建立哨所43個。這些哨所離中國哨所非常近,有的甚至還建在中國哨所之後,企圖切斷中國哨所的後勤補給,嚴重威脅着中國哨所安全。在中印邊界東段,印軍在1962年上半年,沿“麥克馬洪線”建立了大約24個哨所。從6月起,印軍越過“麥克馬洪線”侵入扯冬地區,與中國邊防部隊發生激烈交火,至此,中印邊界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但是印度沒有想到中國軍隊會在1962年10月20日展開大規模自衞反擊,至於這場戰爭的過程和結果則已經不消細説了,結果對於印度來説,簡直就是一場軍事災難,讓印度的大國夢夢碎無痕。

    邊界戰爭後,印度政府在西北不得不放棄有“爭議”的重要樞紐地區阿克賽欽;在東北,中國軍隊保衞領土的決心與能力,令印度不能不重兵屯守。

    在西部與巴基斯坦對立的同時,又要防禦中國,印度把大量精力轉移到非經濟建設上去了,印度的國際地位也急劇下降。

    隨着國際局勢的變化,巴基斯坦在對抗蘇聯中的作用凸顯出來,美國進一步加大力度扶持印度的死敵巴基斯坦。印度逐漸放棄不結盟政策,最終與蘇聯結盟。至此,中國由印度的天然盟友變成了北方強敵。

    同中國的邊界戰爭遭受“恥辱的失敗”,印度同時接受了來自美國和蘇聯的大批軍援。印度開始考慮逐步增加國防支出,並開始重新思考核武器在確保國家戰略安全中的意義。

    然而,同中國的邊界爭端以及1962年戰爭後對中國的防範,牽制了印度國內的大量資源,也“極大地限制了自己在國際上的活動餘地”,更妨礙其大國夢的實現,時至今天依然如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99 字。

轉載請註明: 1962年,印度國運的分水嶺,大國夢魂斷喜馬拉雅 - 楠木軒